2025年3月29日, 新加坡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在民情联系组(REACH)40周年庆典上致辞,并表示 政府希望与 新加坡 人建立更牢固的伙伴关系。
以下内容为新加坡眼根据英文翻译整理:
各位内阁同僚、国会议员,
民情联系组的合作伙伴、朋友及全体同仁:
下午好!很高兴在这个美好的场地与各位共同庆祝民情联系组(REACH)成立40周年。祝贺所有人迎来这一里程碑!
回顾成就
民情联系组(REACH)的故事始于1985年,时任副总理吴作栋提出设立“民意反馈组”,以加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
初期,反馈组成员需走上街头收集意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拓展渠道,通过线上平台便捷触达公众。
尽管反馈组不直接制定政策,但其工作影响了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多项政策检讨,奠定了新加坡“包容协商”的决策基调。
大约20年后的2006年,在李显龙总理推动下,反馈组进行了重组和重新命名,更名为“民情联系组”(REACH),即 “联系每个人,让公民积极参与”(Reaching Everyone for Active Citizenry @ Home)。我认为 REACH 更容易让人记住。
“民情联系组”(REACH)率先使用数字平台来吸引新加坡人参与其中。
它利用社交媒体、实时网络聊天、WhatsApp群组快速收集民意,这些聊天群组在新冠疫情应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后疫情时代,民情联系组(REACH)持续创新,并扩大与公民团体的合作,为低收入家庭、刑满释放人员、残障人士和问题青年等不同群体发声。
如今,民情联系组(REACH)既是公共服务体系中公众参与的标杆,也是新加坡人心中促进社会对话的桥梁。
在此,我向民情联系组(REACH)历任及现任职员致敬,也感谢所有合作伙伴的贡献!你们的贡献带来了真正的改变。感谢大家和我们一起走过这段旅程!
深化政府与民众协作
REACH的演变体现了政府深化公众参与、强化社会伙伴关系的决心。
我早年任职公务员时便见证这一进程。
1997年,我开始工作,是贸工部(MTI)团队的一员,为新加坡经济竞争力委员会提供支持。2001年成立了经济检讨委员会(Economic Review Committee ),我也参与了这项工作。
这两个委员会汇聚了政府官员、商界领袖、学者和不同行业的私营部门专家。
我看到了激烈的辩论和讨论,这些辩论和讨论有助于加强我们的经济战略,有助于取得更好的成果。
事实上,在过去二十年里,我们的公众参与工作在规模和范围上都有所扩大。
在经济检讨委员会(ERC)中,也许有几百人参与了主要委员会以及许多小组委员会和工作小组的工作。
2013年,我们举办了 “我们的新加坡对话会”(Our Singapore Conversation),当时有近5万名新加坡人参加了对话。
在最近的 “新加坡携手前进 ”(Forward Singapore)活动中,我们更进一步,吸引了20多万新加坡人参与,为我们的未来制定新的契约。
但是,这不仅仅是参与范围更广、参与人数更多的问题。因为我们倾听你们的声音,倾听每一个反馈。在过去一、两年里,你们的建议直接影响了主要政策的改变,并帮助制定了 “新加坡携手前进 ”(Forward Singapore)计划。
例如,我们推出了灵活工作制的新准则。
我们推出了额外的父母共用产假计划(additional shared parental leave)。
我们为壮年人士(young seniors)推出了共同前进配套(Majulah package)一揽子计划,帮助他们增加退休储蓄。
我们对教育政策进行了重大改革,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出路,其中包括资优教育计划的改革。
所有这些都源于我们在 “新加坡携手前进 ”(Forward Singapore)中与新加坡人的交流。
当然,我们不会总是同意每项建议。
对于大家的不同意见,政府会解释理由。例如,我们不时听到新加坡人要求控制物价,以抑制通货膨胀。我们理解他们对生活成本的担忧。但各地的经验表明,价格上限并不有效,事实上,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我们寻找不同的方法来帮助新加坡人,包括通过直接援助,如现金支付、水电费回扣,当然还有社理会购物券(CDC vouchers)。
有时,我们可能会同意做某事的目标,但我们需要更多时间来权衡利弊。例如,过去我们的 “医疗保障计划 ”(MediShield )只为 90 岁以下的老人提供保险。有人建议将 “医疗保险 ”的承保范围扩大到 90 岁以后。这显然是可取的,但这也意味着保费的增加,可能会使 “医疗保险 ”变得难以承受。因此,我们必须仔细研究其影响,最终推出了 “医疗保险终身计划”,也就是今天的 “终身健保”(MediShield Life)计划。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