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拉响气候警报:2100年亚洲GDP恐蒸发41%

23小时前     缘分     4359

国务资政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张志贤于2025年5月6日生态繁荣周发表《亚洲气候之战:动员区域行动,共创可持续未来》主旨演讲。

新加坡拉响气候警报:2100年亚洲GDP恐蒸发41%

以下内容为新加坡眼根据活动资料整理:

淡马锡控股董事长林文兴先生、各位阁下,女士们,先生们:

我们相聚之际,全球不确定性日益加深。

国际贸易秩序已被颠覆,供应链正在被重塑。全球领导地位不断变动,导致世界变得更加武断、保护主义盛行、危险。

因此,各国正在重新评估其优先事项,再次强调经济复原力、自给自足和战略自主。

在这种情况下,听到要求削减或至少推迟气候雄心的呼声也就不足为奇了。政府和企业面临着压力,需要专注于眼前的问题:保住就业、保障供应链,以及为应对潜在冲击而增加储备。

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各位管理机构的人士都知道,长期的成功既需要牢牢把握当前的需求,也需要持续关注未来的需求。

亚洲:气候之战的中心

现实是,气候变化不会等待世界站稳脚跟。自然设定节奏,而非人类,它不会等待各国和企业采取行动。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亚洲将成为受冲击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若全球气温以当前速度持续上升,若我们无所作为,亚洲的经济未来将岌岌可危。亚洲开发银行估计,在高排放情景下,到2100年,亚洲可能面临高达41% 的GDP损失。东南亚将首当其冲:到2030年,四分之三的东南亚城市可能遭遇频繁洪水,数千万人可能被迫迁徙。

高温和极端天气将扰乱粮食供应、引发健康问题、给公共系统带来压力。显然,我们所在的地区将承受气候影响的全部冲击。

然而,亚洲也是决定气候斗争成败的关键。本地区不仅易受危机影响,更是解决危机的核心力量。

与历史排放水平相反,亚洲如今贡献了全球超半数的二氧化碳排放,而美国和欧洲合计仅占全球排放的四分之一。随着可再生能源经济性提升,若美欧继续部署更多可再生能源,其全球排放占比将进一步下降。

尽管如此,美国人均排放量约为亚洲的三倍,欧洲约为亚洲的1.5倍,这反映了各地区的能源消耗差异。亚洲预计将占据全球未来能源需求增长的 90%,这种增长是改善民生、减少贫困、确保服务不足社区获得可靠电力的必然结果。

这也意味着,若不采取减排措施,随着能源需求增长,亚洲排放量可能持续上升。而如何塑造这一未来,主动权在我们手中。

亚洲的能源获取方式 —— 无论是来自化石燃料还是可再生能源 —— 以及我们如何脱碳,不仅将决定自身轨迹,也将影响整个世界。

迈向低碳未来的区域协作

那么,亚洲的前进道路应是怎样的?

第一类行动聚焦已有的减排解决方案,既能减少排放,又能增强经济竞争力。在此,绿色选择已与经济选择重合,这些是 “应做、必须做、无悔” 的举措。例如节能建筑系统、交通与工业电气化、大规模太阳能和风能部署。这类行动将持续扩展。随着绿色技术成熟,其经济性将提升,市场主体将因商业利益而主动响应。

第二类行动需要政府、企业和投资者协作,弥合 “绿色” 与 “经济合理” 之间的差距。换言之,让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辖区和利益相关方通过合作发挥互补优势。

若东南亚能在政府、企业和投资者间开展更紧密的协作,我们就能实现低碳未来。我将重点探讨三个领域,深化合作可在这些领域推动增长、韧性和气候行动。

推进区域能源转型

首先是区域电网。东南亚拥有巨大的可再生能源潜力 —— 太阳能、风能、水能和地热资源丰富。然而,由于电网连通性不足,清洁能源难以输送至最需要的地方,利用率仍有限。正如俗话所说:“没有输电,就没有转型。” 这一问题存在于单个国家(如幅员辽阔的群岛国家印度尼西亚),也存在于东南亚各国之间。

东盟一体化电网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通过连接各国电网,我们可实现跨境可再生能源贸易。这不仅能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更能在世界市场动荡之际增强区域能源韧性。

我们已取得进展。去年,“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电力一体化项目” 下的电力贸易量从100兆瓦翻倍至200兆瓦。尽管规模尚小,但它是探索可行路径的重要尝试。新加坡也已推进与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等邻国的绿色电力贸易协议。

区域能源转型需要的不止是更好的电网连通性,但这是关键推动因素。通过持续投资和跨境合作,东盟电网有望推动 GDP 增长并创造数千个绿色就业岗位。

解锁融资渠道

第二,我们必须填补融资缺口。若可再生能源将为绿色未来供能,那么融资将是推动这一转型的 “动力”。融资对清洁能源部署、基础设施适应和经济转型至关重要。缺乏充足资金,脱碳进程将举步维艰。

遗憾的是,东南亚面临巨大的绿色投资融资缺口,预计到2030年,每年缺口超过2100亿美元。本地区许多政府面临预算压力,私营部门虽有资金,却对绿色投资的风险与回报持谨慎态度。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