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狮城数十载,三美光缶窑的故事,是一部潮汕匠人艰苦创业,并随时代脉搏不断调整的生动写照。由已故创办人蔡应绍先生于1936年从中国潮安枫溪南来新加坡创立的陶窑,如今已由其子女接手经营,虽昔日烧制水缸的龙窑已拆除,但“窑火”换个形式延续——开办陶艺课程,传承这份宝贵的传统工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美光大量生产大型水缸,成为当时几乎每家每户的必备之物。蔡树金老师回忆道,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水缸用于日常储水。时过境迁,到了七十年代,新加坡为打造花园城市,三美光转而烧制花盆。
三美光创办人的小儿子蔡树金在十五六岁时,一天竟能手工制作高达100个花盆,最高纪录更是达到了800个直径仅七八公分的小花盆,其技艺之娴熟可见一斑,不过他谦虚表示手艺最好的非大哥莫属。
除了广为人知的水缸和花盆,三美光陶艺也曾为本地的酱油厂制作酿造酱油的巨缸,甚至还制作过骨灰瓮。蔡树金老师特别提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新加坡曾经历一段经常“制水”的时期,因此家家户户都会备置一个大型陶制水缸来储存用水。而由于陶制盖子过于沉重,这些水缸通常都配以木制盖。
龙窑一次可以烧5千件作品。
蔡老师还回忆起父亲早年建造龙窑的艰辛历程。为了找到最佳的坡度和仰角,蔡应绍先生花费了长达三四年的时间反复尝试,精益求精的精神令人敬佩。如今,虽然那座承载着历史的龙窑经已被迫拆除,但三美光并未停下脚步,而是积极转型,从大量生产转为订制生产并开办陶艺课程,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学习这门传统手艺。
这个系列的《958印象古早》,蔡树金老师分享家族的创业故事和窑厂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