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党一席难求? 新加坡选民要的是“好声音”而非噪音

7小时前     清禹     819

反对党一席难求? 新加坡选民要的是“好声音”而非噪音 新加坡全国大选尘埃落定,人民行动党这届大选总得票率为65.57%,和前几届大选一样,赢得超过60%选票,表现也比上届大选(61.23%)来得出色。

就算有11个反对党竞选,也只有工人党斩获10席,其他全军覆没,还有27人失去按柜金,纪录创新高。

反对党一席难求? 新加坡选民要的是“好声音”而非噪音新加坡各政党在过去几届大选的得票率。(海峡时报)不少评论员和观察家分析认为,行动党得票率上升,归功于国际局势动荡等外在因素,和竞选党纲以及候选人素质等内在因素。不过反对党或许更需要从基本面检视,找出一席难求的根本原因。

想要更多反对党进入国会的新加坡人,应该是希望更多不同党派或不同领域的候选人的出现,就能代表人民发出不同的“声音”,进而产生化学效应,在国会里带来集思广益的效果。

新加坡人上学时都有学过一句成语:志同道合,也知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道理。

人民行动党向来重视精英制度,在这样的框架下挑选出来的精英,一旦在体制内待的时间长了难免会“英雄所见略同”,思考逻辑如出一辙。就算有87人,也难以算是拥有不同的声音。

更何况,今年4月的国会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刚结束的第14届国会,工人党的四名议员以及前进党的非选区议员梁文辉,在国会里提问题(每人都提问了介于400-500道问题)和展开辩论的次数,都比大部分行动党后座议员多出许多。

反对党一席难求? 新加坡选民要的是“好声音”而非噪音新加坡国会大厦外观。(海峡时报)这给选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反对党议员有在很努力地为民“发声”,似乎比行动党后座议员还卖力

若能有更多源流的其他“声音”从不同角度出发,或许能在换位思考下跳出框框的局限,激荡脑力产生惠国惠民的政策。反对党一再强调,要让监督的声音在国会够分量,就必须先有数量。

但他们也别忘了,要成为声音之前,首先得有质量

在群众大会或接受媒体访问时,一些反对党候选人词不达意,别说选民听得一头雾水,搞不好连当事人也不知自己在说什么,甚至还有人没事实根据,就高喊警察和民防人员不是24小时为民效力。

要把这样的候选人送入国会,还带着“我是你的代议士在为你发声”的标签,选民光用想的,就已心头发颤了吧?

反对党一席难求? 新加坡选民要的是“好声音”而非噪音工人党的淡滨尼集选区候选人蒋佩姗。(新明日报)工人党的淡滨尼集选区候选人蒋佩姗曾反问媒体:

“反对党为什么叫反对党,而不是在野党?……如果称为反对党,大家会觉得这些政党是来反对的。”

她强调加入工人党就是因为它“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这其实也是成为“好声音”的关键要素。选民要的是不同声音,不是凡事就为了和执政的行动党对着干,为反对而反对的反对党。

若所提出的党纲或建议不具逻辑性或建设性,选民难免会怀疑候选人的决策能力,又怎么可能相信对方够格成为“好声音”,值得我们托付未来?

不少人在提名日后长吁短叹,说为何会有“分量不足”的反对党出来竞选,“连累”选民要去投票?

反对党一席难求? 新加坡选民要的是“好声音”而非噪音工人党是新加坡反对党中最具规模,表现也最稳健的。(法新社)若他们不出来搅局,自己的选区就能像马林百列—布莱德岭集选区那样不战而胜,不就能省下因筹备投票而投入的人力物力?在这些人看来,反对党大可不必为了让选民有机会投票而发挥“体育精神”。

无论如何,从政从来就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对在野党而言,更是道路崎岖。

既然要投身政治,要为民服务,那就请候选人先弄清楚,选民要的是怎样的声音,而不是把大选当成每五年可以上台表演一次的个人舞台。

歌声再好真的不一定就是选民心中的“好声音”,更不要在落选后不自我检讨,反而埋怨选民“不配”让反对党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