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银行信任指数微降:公众期待从 “业务能力” 到 “社会价值” 的升级

6小时前     静姝     1287

新加坡银行公会 5 月 20 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尽管本地公众对银行领域的信任仍处于高位,但信任指数从 2022 年的 74% 微降至 2024 年的 72%,反映出社会对金融机构的期待正从单纯的业务能力,转向更深远的社会价值创造。

新加坡银行信任指数微降:公众期待从 “业务能力” 到 “社会价值” 的升级

信任高位下的细微波动:社会责任感成 “衡量标尺”

2024 年新加坡银行信任指数得分为 68,较 2022 年下降 2 分。数据显示,72% 的受访者对银行有高度信任,4% 表示不信任,22% 持温和态度,2% 无明确意见。

国际咨询公司爱德曼的调查覆蓋 14 家银行及 3501 名本地居民,揭示出公众对银行 “社会宗旨” 的关注度显著提升 —— 当银行在社区贡献、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表现未能与公众预期同步时,信任度便出现微妙下滑。

信任 “焦虑” 背后:从 “功能型服务” 到 “价值观共鸣”

调查指出,信任度下降的主因在于公众对银行 “如何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 的要求日益严苛。相比以往聚焦于服务效率与安全性,如今的受访者更关注银行在支持本地社区、推动金融普惠、践行 ESG(环境、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实际行动。

与此同时,银行在数字化转型、风险防控等传统能力上的表现评估趋于平缓,未能进一步突破,导致整体信任感知未达预期。

破局之道:用 “有温度的金融” 重建信任纽带

新加坡银行公会建议,银行业需从三方面回应公众期待:

强化客户中心与道德操守 :通过透明化服务、杜绝数据滥用(如近期频发的信用卡信息泄露事件)等举措,筑牢信任基石;

勇于担责与持续改进 :针对系统故障、诈骗风险等问题,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以 “承认错误 + 有效止损” 修复公信力;

深化社区参与与无障碍服务 :加大对中小企业、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支持,例如优化电子钱包适老化设计、提升乡村地区银行覆蓋率。

行业启示:金融服务的 “社会属性” 时代来临

尽管 4% 的不信任率仍处低位,但此次调查释放出明确信号:在新加坡这样的成熟金融市场,公众对银行的需求已超越 “工具性依赖”,转而寻求 “价值观契合”。

随着 ESG 投资规模的扩大与普惠金融政策的推进,银行能否将自身发展与社会福祉深度绑定,将成为未来信任竞争的关键战场。

当金融不再只是数字的流转,而是承载着社区发展、代际公平的使命,或许才能真正赢得公众从 “满意” 到 “认同” 的跨越。

新加坡银行业的信任微降,恰是行业迈向更高维度的转型契机 —— 毕竟,真正的信任,始于对 “为何而存在” 的深刻回答。

新加坡银行信任指数微降:公众期待从 “业务能力” 到 “社会价值” 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