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位新加坡国家美术馆B1拍1920年巴黎街景照片的小booth)
那天计划内的任务都完成了,但是回想起来,那天计划外的相遇更让我印象深刻。
在国家美术馆导览的最后一站,是在市政厅的2楼星展银行展厅《新加坡故事》(Singapore Storeis)。本来我还在往钱包里拿昨天刚取出来的50新币,准备等下结束后去找个地方吃饭,听到讲解员说“要借用一下你的50元新币”,我猛地抬起头,发现墙上那两幅水墨画,不正是我手中纸币背面的图案吗?
左边那幅,是一群人围着晒咸鱼的乡村景象,画面浓浓的生活气息,似乎还能闻见阳光与海风的味道。右边那幅,则是一对猿猴在藤蔓间嬉戏,神态潇洒,笔墨轻逸。
就在这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我每天可能经过、花掉,甚至未曾正眼看过的那张纸币,藏着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一段国家对美的选择。
新币50元纸币的背后,是两位艺术家的代表作:《晒咸鱼》出自本地艺术家锺泗滨之手,而《藤上双猿》则是画家陈文希的经典笔墨写意。
锺泗滨(1917–1999)以写实风格记录下新加坡日常生活的点滴。他的画没有宏大叙事,却有扎实生活。你会看到街边卖菜的摊贩、忙碌的码头工人、或像这幅画里正在晾晒咸鱼的渔村人家——那些组成新加坡社会底层、却支撑起这座城市的真实面孔。
而陈文希则代表着另一种传统。他善用传统中国画的水墨笔法,将诗意、哲思与自然融合。他的画不在于描摹“物”的真实,而在于捕捉“意”的流动。这幅《藤上双猿》,两只猴子的神韵很童真,而飘逸的笔墨里也藏着东方气韵。
两位艺术家的画风南辕北辙,却被共同印上国家的货币,背后是一种兼容并蓄的价值观:新加坡既要记得脚下的土地与人民的劳作,也要记得文化之上的那一丝诗性与东方神韵。
回家之后,我开始搜起了新加坡的纸币背后的画,发现我从未细看过的纸币背面,都有其独特的主题与象征意义:
$2元 讲述的是教育,展现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场景,强调知识立国;
$5元 关注环境,是裕廊湖畔的绿意盎然和国花胡姬兰;
$10元 展现体育与青少年活力;
$50元 正如你所见,是艺术与文化;
$100元 通常展现经济、工业、科技等发展景象;
$1000元与$10000元(已逐步退出流通)则承载的是国家治理、制度建设与政治象征。
我研究了一下,教育是立国之本,“花园城市”也是新加坡在我们从小到大认知中的一张名片,而剩下的体育、艺术文化、科技、经济、制度等,更像是一个国家硬实力的体现,而把这些主题应在钱币上,应该是这个国家所珍视的软实力体现。
而进一步观察纸币的正面,都印着同一个人:新加坡第一任总统,尤索夫·伊萨(Yusof bin Ishak)。
(图片来自网络,也是我正在看的童书封面)
他是一位马来人,也曾经是一位新闻人。比较有趣的是他有很出色的运动细胞,拿过举重和拳击的冠军。
他早年创办马来文报纸《Utusan Melayu》,致力于提升马来社群的声音与认同。新马分家后,他成为新加坡首位国家元首,既是一种政治上的延续,也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国家之父”。
尤索夫·伊萨在任时主张多元、平等与文化宽容。他的形象,不只是作为某一族群的代表,而是一种“共同体”的象征——一位温和、睿智、被广泛尊敬的总统。他并不以权威压人,而以人格立身。将他的头像印上所有面额的钞票,也许正是一种对这种人格力量的纪念。
我还有一个好奇,似乎来新加坡后我见过最大的纸币面值就是50元,而资料信息里明明还有100元,1000元甚至有10000元纸币。
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展厅里,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1000元纸币——它被摆在玻璃柜里,与古钱币、古陶瓷、邮票一同陈列,如同一件历史文物。
那是为什么大额面值的纸币几乎绝迹了呢?是因为电子支付的普及吗?
查阅过各种资料之后,这是因为新加坡政府近年来有意识地减少高面额纸币的流通,以防洗钱等非法活动。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