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初,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全球各国祭出关税大棒,声称这能让制造业回流美国。
互联网涌现一系列AI生成的嘲讽短片,有“特朗普”拿着锤子面对电板不知所措的窘样,也有一群美国大叔大妈在工厂流水线笨拙工作的画面……
Video Url
短片充满戏谑意味,却也反映了“让美国制造业再度伟大”的真实困境:
美国人真的愿意回到工厂“拧螺丝”吗?
美国《华尔街日报》一篇文章如此形容美国俄亥俄州贵格市一家小型工厂的场景:
“每天早上六点,一群身材魁梧、穿着钢头靴的男子准时打卡……他们的工作包括铸造砂模、灌注熔融金属,以及打磨铁件和钢铸件。”
“这些工作不仅很累人,还存在办公室工作所没有的安全隐患,空缺的岗位因此很难找到人填补。即便招到人,也很难把他们留下。”
“这是(美国)政客推崇的工作,但美国人往往避之不及。”
“避之不及”、“很难招到人”,这几个关键词有没有让你似曾相识的感觉?
是的,新加坡也有特定产业,如建筑业、餐饮业和清洁行业也符合“国人唯恐避之不及”这样的描述。
美国制造业面对的问题确实有点“新加坡”。
建筑业是新加坡人几乎不愿从事的行业之一。(联合早报)美国人对制造业有刻板印象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截至今年2月的数据,美国制造业共有48万2000个职缺,但在当地4.2%的失业率下,制造业的职缺已经超过了愿意从事这些工作的美国人。
若接下来关税战进一步推动各大企业回流美国设厂,相关职位空缺恐会持续增加。
美国制造业协会和会计巨头德勤(Deloitte)估计,到了2033年,美国制造业将会有190万个职缺。
换句话说,工厂建了,也未必找得到人开工。
美国制造业协会主席兼执行董事卡罗琳·李(Carolyn Lee)指出,许多美国人对制造业有过时的想像,他们常以为工厂工作仍像狄更斯小说中描绘的那般肮脏、单调又危险,但现代的制造业工作环境其实干净又明亮,且充满科技感。
她认为,要吸引更多年轻人进入制造业,改变美国人对该行业的刻板印象至关重要。
她也说,各大厂商应提供更多诱因以吸引美国劳工,这包括为蓝领工作者提供许多白领阶层已享有的弹性工作安排。
技能错配:有职缺却没有合适人选此外,美国制造业的复兴大计还面对另一道难题:
即使美国人有意到制造业工作,也可能因技能错配而有心无力。
现代化的制造业工作不再是没有技能要求的入门级工作。
有的工厂要求员工具备软件知识、数据分析和编码能力,有的工厂则希望员工拥有修理机器的技能,这些技能,往往需要特定的证书及训练。
问题是,大部分美国人并不具备上述能力。
一些专家因此认为,要推动美国制造业复兴,绝非只是祭出关税,强迫国际大厂把产线移回美国如此简单粗线条。
产业政策必须跟着相应调整,包括推行培训劳工技能的学徒制度,让职业教育体系为制造业提供所需人才。
即使制造业回流美国,在高昂人力与营运成本考量下,工厂预料会以较高端科技产业为主,而非成衣厂这类对劳工较无技能要求的低端产业。(路透社)制造业凋零是国家富强的必然结果特朗普“让美国制造业再次伟大”的工程道阻且长。
除了前述“建了工厂却找不到工人”的挑战,也因在经济上是种倒行逆施而未获得太多认可。
各国从贫穷走向富裕,制造业占经济和劳动力的比重会随之下滑,这早在许多学术文献中得到了验证。
在1950年代,美国一度有多达35%的私营部门工作集中在制造业,如今则仅剩下9.4%,反映的正是上述趋势。
这和消费模式的转移有关。消费者变得富有,主要支出自然会从购买有形的制成品转向无形的服务类商品,例如娱乐消费、金融、旅游等。
举个简单例子,一个人终其一生能购买的电视和洗衣机是有限的,但追求的服务类商品却没有上限。
加上国家从中低收入迈向高收入后,人力成本势必上升,制造业下游的劳动密集型工厂亦会往其他人力及营运成本更低廉的国家转移,进一步造成制造业的凋零。
特朗普重振美国制造业的目标恐怕不易实现。(路透社)新加坡同样也经历了这番转折。
2000年,我国受雇居民仍有19%在制造业工作,到了2024年,这个比例已大幅下滑至9%。
一些专家指出,出于经济和军事安全考量,美国争取将生产高科技产品的制造业(如半导体业)移回美国,这点无可厚非。
但如果仅凭发动关税就想把制造业“逼回”美国,恐怕会陷入“要人没人,要技术没技术,空有工厂却无员工”的窘境。
与此同时,关税还将推升美国进口外国商品的价格,使广大美国群众,尤其是低收入家庭面临更高的生活成本压力,并导致消费者只能减少其他服务类商品的支出,使整体经济不进则退。
让制造业再次伟大的口号,最终恐沦为放弃自身优势、“取短补长”的一场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