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两只游隼雏鸟相继破壳而出,成为我国首次成功孵化的游隼雏鸟。
国家公园局(NParks)今日(28日)发布文告,宣布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游隼在一个繁殖季节内通常会产下两至三次蛋,而这两只雏鸟是游隼在2月底至3月初产下的第三窝蛋。
艰难的育雏之路早在2024年4月,研究团队便观察到这对游隼开始筑巢,但不久便遗弃了两颗蛋。经检测,蛋壳可能因受损而无法成功孵化。
两颗蛋随后捐给了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成为我国及该馆收藏的首批游隼蛋标本。
为提高孵化成功率,团队于2024年11月在大厦的凹槽处安装了铺有碎石的人工鸟巢,并设置了监控系统。野生游隼大多在悬崖等地筑巢,碎石相信助于模拟自然筑巢环境。
2025年1月,研究人员发现游隼转而使用大厦另一侧的凹槽,便增设了第二个鸟巢及监控设备。在安装时,发现了五颗旧蛋及两颗新蛋。
旧蛋被送往博物馆,新蛋则移至新巢继续孵化。尽管雄鸟曾试图孵蛋,雌鸟却未参与,最终这些蛋还是被它们遗弃了。
这两颗蛋随后也送往新加坡飞禽公园的繁殖研究中心进行人工孵化,但因胚胎未发育,八天后停止孵化。检验结果也显示,两蛋均未受精。
2025年1月中旬,雌鸟在水泥地面上产下第二窝蛋,但不久便将三颗蛋吞下。监控画面显示,游隼不断调整蛋的位置以防其滚动,频繁移动可能造成压力和损伤,加上食物短缺,雌鸟最终将蛋吃掉。
两颗被遗弃的蛋。(图: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
第三窝终于成功孵化幸运的是,2月底至3月初,游隼选择在人工鸟巢中产下三颗蛋。这次,雌鸟主动在碎石中挖出浅坑稳固蛋的位置,防止滚动和破损,两只鸟也轮流参与孵化。
4月6日和9日,两只雏鸟顺利孵化,第三颗蛋则未孵化,被送往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作进一步研究。
雏鸟出生后,父母立即展开育雏工作,频繁捕猎喂食。雄鸟多次将猎物带回,由雌鸟喂食雏鸟,雌鸟有时也亲自外出猎食。
雌鸟喂食雏鸟。(视频截图:国家公园局)
首次飞行与健康检查雏鸟满三周后,研究人员为它们戴上脚环,方便日后辨识。
5月18日,第一只雏鸟尝试首次飞行,次日却被发现跌落地面;第二只雏鸟于5月21日也有类似情况。两只雏鸟随即被送往国家公园局野生动物康复中心接受检查。
研究人员为雏鸟带上脚环。(图:国家公园局)
X光显示没有骨折,两只雏鸟分别于20日和23日顺利归巢。5月23日,有人目击第一只雏鸟与成年鸟出现在莱佛士坊一带高楼上,隔日更飞上更高处。
国家公园局提醒,若公众发现雏鸟落地,应及时联系动物应对中心,以便妥善处理。
国家公园局首席研究员 Malcolm Soh 表示,这对游隼是新加坡唯一已知的繁殖配对,对研究意义重大。
“它们的存在让我们能够收集有关游隼在热带地区繁殖生物学的重要数据,而人们对热带地区的生态学仍然知之甚少……通过研究它们的繁殖模式和觅食偏好,我们可以制定更有效的保护策略,让它们适应新加坡的城市景观。”
目击者发现一只雏鸟与成年鸟出现在莱佛士坊一带高楼上。(图:国家公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