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东南亚 新加坡曾经对鸦片如此上瘾

9小时前     静姝     1986

寻迹东南亚 新加坡曾经对鸦片如此上瘾

唐人街:新加坡人口的74.3%

尼尔路(Neil Road)蜿蜒向前,先是通向一个建筑工地,之后便是佛牙寺(Buddha Tooth Relic Temple and Museum)。尽管寺院整体是唐代建筑的风格,屋顶层层叠叠,但实际上直到2007年才建成开放。它是当地人和游客都爱去的综合型景点,可以被看作新加坡唐人街最恰当不过的起点。新加坡的唐人街干净整洁,对游客相当友好,沿着桥南路的边缘延伸。1822年莱佛士按照城市规划蓝图,将这里划归为唐人街,与英国人为每个地理和语言族群留出不同区域的方针保持一致。

这里原来的名字叫“牛车水”(bullock water cart),牛车水是一种运送淡水的牛车。1836年,这里聚集起13700名华人居民,成为新加坡最大的城区,同时也是一个动荡不安、鱼龙混杂的区域。

而如今佛牙寺就像一块整洁的磁铁,吸引了大量游客,并在周围聚集起崭新的商铺和摆满红色、金色纪念品的摊位。

大多数来海峡的早期定居者都是苦力,随着戎克季的贸易商队从中国来到新加坡。有一些是“自由人”,也就是说他们已经为自己付过了钱,可以自由寻找工作。

而与之对应的还有一种“契约”苦力,他们有契约在身,需要按照合同约定工作。他们被装进船舱运到新加坡,直到船员卖掉手上的合同才能离开。

有一些最后会进入苦力收留所[功能有些像今天的女佣服务中介(maid agency)],这样的机构星星点点地散布在新加坡不那么光鲜的购物中心里,长凳上坐满了来自群岛地区、一脸警惕的年轻妇女。

在马来亚和海峡殖民地,有大量工作需要这些没有技能的苦力,从拉人力车到搬运货物,尽管波动的供求关系可能导致工资极其不稳定。

从1870年代开始,该区域对人力的需求量突然开始激增,随着马来亚种植园和采矿业的兴起(印度的罪犯劳动力时代已经终结),大量华南移民蜂拥而入。

苦力贸易从20世纪初开始逐渐消亡,契约劳工制度则在1914年的《劳动合同条例》(Labour Contracts Ordinance)中被废除。

寻迹东南亚 新加坡曾经对鸦片如此上瘾

唐人街是由社区首领来间接管理的。由此便形成了以宗族为基础的各类互助团体。而第一个秘密团体——义兴公司(Ghee Hin),就是从这里发源的。

在1820年代,义兴公司为成员提供工作、保安和住宿,也帮助警察抓捕违法分子。

但随着自身规模的扩大,义兴公司开始掌控胡椒和甘蜜种植园,以及大米交易,同时也逐步开展起卖淫和鸦片业务。

义兴公司不断聚敛的权力和财富,令对手大为眼红。这其中既有从义兴公司分裂出来的野心勃勃的小团体,也有初来乍到的潮州人和客家人。1846年3月,这些敌对势力因“休伊葬礼骚乱案”(Huey Funeral Disturbances)爆发冲突。

当时正值义兴公司为头领何亚炎(Ho Ah Yam)举行葬礼,由6000人组成的送葬队伍转上直落亚逸(Telok Ayer)的时候,迎头遇上3000名全副武装的敌对团体义福(Ghee Hok)的成员。

1851年,由于义兴公司内部成员纷纷转向天主教,并对种植园的控制提出异议,随即爆发了“反天主教动乱”(Anti-Catholic riots)。义兴公司的成员攻击了位于克兰芝和武吉知马的种植园,基督徒之后做出反击。在一周时间内,近500人死亡,27个种植园遭到破坏。

另有500人则是在1854年的“福建—潮州动乱”(Hokkien-Teochew riots)中丧生的。这场动乱始于帮派内部对米价无关紧要的争执,随后冲突升级演变成桥北路上动用大刀长矛的斗殴行为。

暴力不仅仅发生在私会党(secret societies)内部。1876年,英国试图规范汇款业务,成立了华人邮政分局,以固定的费用办理与中国之间的邮寄和汇款业务。

但这触动了私会党的利益(以及垄断地位),于是潮州商人开始散布谣言,说英国当局此举是为了钳制整个华人社区。他们还宣称,谁能取邮政分局员工的首级,谁就能领取奖励。于是骚乱爆发,造成多人死亡。

寻迹东南亚 新加坡曾经对鸦片如此上瘾

鲁德亚德·吉卜林

私会党在鲁德亚德·吉卜林到访的时候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他曾记录称,正当海峡殖民地政府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爆发了一场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引发的暴乱,起因是围绕阳台清理问题的争执。

“一个华人背后一定有某个私会党,”他写道,“在他土生土长的国家里,自古以来人们为了寻求舒适、保护和稳定的工资,必须加入某个帮会,而他必须与帮会共进退,就像他必须携带自己的鸦片和棺材。”吉卜林同时注意到华人在岛上定居的情况,并认为他们事实上已经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