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来每两周捐血一次 马国女子捐血多达580次获表彰

9小时前     月泓     931

40年来每两周捐血一次 马国女子捐血多达580次获表彰 马来西亚一名65岁女子坚持定期捐血,每两周捐一次血小板和血浆,每三个月捐一次全血,40年来累积捐血多达580次,获得表彰。

《中国报》报道,现年65岁的陈奕玲自18岁起开始捐血,获马国当局颁发“生命奖章”(Medal for Life),以表彰她多年来默默为社会作出的贡献。不过,却有公众质疑她捐血的频率是否真实。对此,她坦言理解外界疑问,并借机向大众普及血液分离术(apheresis)的相关知识。

血液分离术提升捐献频率原来,传统的全血捐献只能每三个月进行一次,但她也会通过血液分离术捐献血小板和血浆。

陈奕玲指出,血液分离术是一种透过分离仪器,从血液中提取血浆、血小板或两者的技术,红血球会通过封闭系统回输体内。

她说,与传统的全血捐献相比,血液分离术更为耗时,捐献一次血小板约需30分钟,若同时捐出血小板和血浆则需约一小时。相较之下,全血捐献通常只需五分钟。

陈奕玲指出,血浆和血小板每次捐献量为300毫升。血浆保存期短、需求量较小,而血小板用途广泛,保存期相对较长,可用于治疗血友病、白血病及骨痛热症等重症患者。

另外,血小板还可送往澳大利亚制成药粉,600毫升可制成七瓶成品,用于治疗重病患者,保存期长达数年。

陈奕玲说,由于马国目前尚未具备相关技术,因此需送往国外处理。

捐血初心源于母亲的经历谈及当年为何走上捐血之路,陈奕玲透露,母亲在1970年因病需动手术切除子宫,急需输血,然而因传统观念认为子女不宜捐血,以免“伤元气”,家人只能向邻里求助。

当时有邻居愿意捐血,但提出需支付200令吉(约60新元)红包,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陈奕玲对此感到无奈,她说,捐血原意本就应是帮助人,而不是索取钱财。

直到1980年代,政府开始鼓励民众捐血,这种传统观念才逐渐被打破,她也就此踏上捐血之路。

为了确保捐出的血液品质良好、不稠密,陈奕玲更注意饮食与作息,每次看见自己捐出的血液是良好的状态,她也会以此为荣。

陈奕玲表示,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她希望能继续捐血直到70岁,也希望更多人能挺身而出,踊跃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