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预言,让2025年7月5日注定成为人们心中萦绕不去的特殊日子。
过去以预知梦形式,宣称能预言未来所发生大事的日本漫画家龙树谅在其作品《我所看见的未来》中指出,日本将在这个日子发生重大灾难。
书中描述:
日本与菲律宾之间的海底发生爆裂,随之引发巨大海啸袭击……
由于龙树谅据称曾精准预言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2025年7月5日将发生另一次重大灾难的预言,在网络力量推波助澜下进一步发酵,在中文、越南文和泰文圈子中也蔚为流行。
一些人显然受到了影响。台湾和香港媒体皆报道,许多当地旅客因此取消到日本旅游。
根据日本旅游局数据,香港今年5月前往日本的旅客人数同比下滑11%。
香港廉航大湾区航空更因港人赴日意愿降低,停飞两条航线。
在新加坡,一些人选择今年不到日本旅游的情况也时有所闻。
不过,根据两家线上旅游平台携程(Trip.com)和Traveloka的说法,7月份从新加坡到日本的订单并未减少。
携程平台的数据显示,7月份通过Trip.com预订日本行程的订单量同比增长。
今年5月,日本的外国游客人数也录得369万3300人次,同比增长21.5%,创下5月单月历史新高。
末日预言无阻日本持续创下游客人数新高。(路透社)真的如此神准?针对预言,有人宁可信其有,有人斥之为怪力乱神,但无可否认,龙树谅的预言确实造成了一定影响,而她的预言真的如此神准且无懈可击吗?
先回顾几个让她被冠上未卜先知之名的预言。
首先,当然不得不提让她声名大噪的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预言。
实际上,在龙树谅被认为作出精准预言的1999年原版《我所看见的未来》,只有封面的“2011年3月大灾害”字样和3·11大地震勉强沾边,漫画里头并无任何内容指向2011年3月会发生大地震。
一直到2011年3·11大地震发生后,才有读者将漫画中几个和灾难有关的梦境,包括“海啸”、“母亲下班的灾难”和“红色大地龟裂”与3·11地震做连接。
龙树谅事后也承认,她是在1999年版《我所看见的未来》快截稿时梦见“2011年3月”这个信息,才赶紧添加在封面图。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7月5日预言,引用的也是“海啸”、“母亲下班的灾难”和“红色大地龟裂”等梦境,之所以变成今年7月5日,是因2021年最新版本的《我所看见的未来》写着:“真正的大灾难在2025年7月”。
换句话说,原本被认为和3·11地震有关的梦境,如今又被作者安上新的日期,逻辑上,意味着和3·11地震有关的描述,仅剩下封面的“2011年3月大灾害”字眼。
此外,其他几个备受龙树谅粉丝推崇的预言,也都存在一定争议。
例如,英国王妃戴安娜之死,以及皇后乐队主唱佛莱迪墨裘瑞因艾滋病辞世,都是在龙树谅作品出版前就已发生,批评者指出,龙树谅更像是事后再把原本抽象的梦境,套用在已经发生的事件上。
1999年版封面的“2011年3月大灾害”字眼被支持者视为精准预言3·11大地震。(互联网)预言“蒙对”的关键:尽可能模糊化、抽象化?日本是全球地震最频密的国家之一。
日本政府的地震专家今年初曾评估,日本南海区域未来30年内发生大地震的概率已上升至80%。
据分析,南海海槽地震带约每100至150年会发生一次大规模地震,上一次可追溯至1946年。
日本地震频繁的属性,让所谓的大灾难预言更有“成真”的可能。
稍微把时间地点及规模模糊处理,就有可能“蒙对”。
加上吃瓜群众普遍存在一种心态,每当预言“碰巧”成真,便放大渲染;反之,没有命中的预言,则不会有人追究,使那些绘声绘影的预言更容易大行其道。
日本本来就是“地震大国”。(路透社)曾一度风靡全球的印度神童阿南德正是例子之一。
凭借一段声称全球将爆发瘟疫大流行的占星视频,他被人们捧上神坛,但在他声势最盛之际,其他早已落空的预言,却被追捧者有意无意地忽略。
这种现象是心理学所称的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即个人会选择性搜集有利细节,忽略不利或矛盾的信息,来支持自己既定的想法或假设。简言之,就是只相信自己相信的。
龙树谅在自己“解梦”预言中,也存在着这种倾向。
龙树谅曾预言富士山爆发,但至今数十年仍无动静。龙树谅后来在2021年最新版的《我所看见的未来》又重新解读这个梦境,声称它实际上象征全球疫情,而非字面上的火山爆发。
不过,冠病疫情早在2019年末便爆发,龙树谅到了2021年才做这一解读,恐有事后诸葛之嫌。
再回到“2025年7月5日”的这一预言,或许是没预料到该预言会引发如此巨大回响,龙树谅在今年6月出版的自传《天使的遗言》解释,其“真正的大灾难在2025年7月”说法被过度诠释,她乐见社会大众的防灾意识因而提升,但她提醒,人们面对灾难的可能,应根据专家的意见行事,采取适当的行动及准备。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