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好小心點,別讓我在路上遇到你!」
「你以為你是神,說不讓我出院,我就不能回家了嗎?」
這是一名醫療小組義務人員去年12月致函《聯合早報》交流站所舉出的實例。說的是本地病患及他們的家屬對醫護人員如何惡言相向,有者甚至訴諸肢體暴力。
衛生部長王乙康昨天(10日)書面回復陳佩玲(麥波申區議員)的國會詢問時透露,截至去年11月,我國共出現了1400起對醫護人員動粗或騷擾的事件。
相關事件從2018年的1080起,2019年的1200起,增至2020年的1300起,每年平均增加100起。
王乙康表示,醫院患者人數增加,病人及家屬對醫療服務質量的需求越來越高,以及疫情期間限制醫院探病的措施,或多或少都加劇了醫護人員遭惡言或惡行對待的情況。
醫護人員短缺問題一直存在 綜合人員流動的數據,本地吸納新職員填補空缺的速度,幾乎快跟不上資深醫護人員辭職或退休的腳步。
截至2021年上半年,新加坡共有1500名醫生、護士及相關健康專業人員的提出辭呈,流失率約4%。全年數據目前尚未完成統計,但衛生部預計2021年有3000名醫護人員辭職,粗估流失8%醫護人員。
王乙康說,2018年有4600名公共醫護職員辭職,2020年下滑至3700名:
「所以2021年之前,辭職人數是普遍呈下降趨勢的。」
不過,如果將新聘的醫生、護士和相關健康專業人員的數據列出對比,我國醫療體系流失和填補比例要取得平衡,仍需作出更多努力。
2018年新聘1900名醫護人員、2020年新聘2300名醫護人員,以及去年新聘的1300名醫護人員,全都低於辭職人數。王乙康解釋說:
「衛生部正與公共衛生機構密切合作,加強本地和外籍員工的招聘力度,以填補醫護工作人員的職缺。」
「冠病危機確實給醫療系統帶來巨大壓力......一些優秀的外籍員工被其它國家挖角跳槽了,另一部分人則選擇辭職。全球對醫護人員的需求迫切,想要招聘護士,尤其是外籍護士,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人手不足、前線醫護人員吃緊的情況下,多給予他們一些耐心與同理心,相信人人都可以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