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自己正在說著華語(普通話),對方卻完全沒聽明白,甚至聽成了另一個意思?
要飯嗎? 熱情的新加坡人請中國朋友吃飯,殷勤地問道「你要飯嗎」,或見到朋友飯碗已空,禮貌地問對方一句「你還要飯嗎」可能會引來哄堂大笑。
「要飯」在中國等同「行乞」,所以中國人一般會說「米飯」,就是為了避免無意中犯上語病。
正確說法應該是:
「你需要米飯嗎?」
「加米飯嗎?」 或者
「你要添一點飯嗎?」
按錢、拿錢 紅螞蟻在中國當實習生時,曾對中國同事說過:
「我等下不跟你們吃飯了,我要去拿錢。」
還記得當時中國同事一臉正經外加很好奇地問:
「這麼好!哪裡在派錢?」
我那時才意識到用了外國人聽不懂的新式華語。
另外,新加坡人一般還會說,我要去按錢。那是因為去提款機取錢時,必須先按密碼,所以就漸漸約定俗成說成「按錢」。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
去提款機提款、取錢或提錢。
正確說法應該是:
「去哪裡付款?」
「去哪裡結帳?」
至於我們常說的「買單」也並不是人人能聽懂的華語。一般在廣東、香港、澳門等廣東話通用的地方使用是沒問題的。因為「買單」就源於廣東話的「埋單」。以前廣州的飲食業,有先食後結帳的傳統做法。
割車 看到前方的車子駕得有點慢,你跟中國小夥伴說,你割他的車吧。
別誤會,新加坡人是很奉公守法的,不是要你用武力解決事情,拿小刀子去割壞別人的車身。
「割車」 一詞源自閩南或潮州方言的 gua chia。
有說法認為,方言詞「割車」中的「割」或許是受到了馬來語詞語 potong 的影響。在馬來語中,potong jalan 直譯為「割路」,即在路上從後方超越前方的意思。
簡單來說,割車就是超車。
新加坡空氣潮濕,很多脆脆的餅乾薯片或炸過的食品如果打開了沒吃完,沒有好好地密封好,就會因曝露在空氣中很快就受潮,吃起來不再爽脆。
新加坡人喜歡用「漏風」來形容這些食物的狀態,因為形象上就像漏了風的輪胎或皮球那樣軟趴趴的,咬起來沒勁。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餅乾受潮疲軟。
有趣的是,如果在新加坡使用這個正確的說法,反而沒有幾個新加坡人能聽得懂。
很閒 / 很sian 「哇,西北閒呢。」
中國朋友聽到獅城朋友說這句話時,可能會猜想你想表達的意思是:我很閒空,甚至以為你在評論時事,認為西北地區的人很空閒。
其實,新加坡人口中的「很閒」並不只是很閒空而已,還有附帶情感,帶有一層很悶、超級無聊的意思,「西北」則是強調詞,指的是「非常」的意思。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悶到發慌」、「非常無聊,提不起勁」。
公私 如果你對中國朋友說「這份雞扒太大份了,我們公私吃吧」 ,對方應該會摸不著頭腦,搞不懂你在說什麼。
其實,「公私」是直譯自馬來語的 kongsi,指的是分享、共享、共用、分著吃的意思。
水草 拿著飲料的你,向中國朋友提問:
「欸,你忘了拿水草,怎么喝水?」
朋友可能以為你是異類,或者特別環保,竟然用水草來喝飲料。
其實水草在新馬一帶是吸管的意思。
據了解是早期的新加坡人受英語影響,直接將英語裡的吸管straw直譯成水草。
況且水草的樣子還的確有些像吸管,因此這些年來以訛傳訛,大家都把吸管稱為水草。
你的小夥伴們應該會反問你,打折跟八仙過海的八仙有什麼關聯啊?
兩者的確沒有任何關係。
巴仙是新馬一帶華人的常用語,直接從英語 percent 音譯過來,指的就是百分比。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打七折,或有百分之30的折扣。
羅厘 「哇,你看那個羅厘!」
中國年輕友人聽到你這麼說,多半會以為你看到蘿莉。
蘿莉,即洛麗塔的縮寫,來源於長篇小說《洛麗塔》,指小說中的女主角12歲的洛麗塔,後在日本引申發展成一種次文化,用來表示嬌小可愛的女孩。
不過在新加坡,此羅厘非彼蘿莉。
羅厘一詞是源自英式英語「lorry」的音譯,即卡車或貨車的意思。
在和非新加坡人溝通時,大家切記要切換成標準華語用詞,才不會鬧笑話。
其實去大中華區旅遊,如果你把這些「好笑」的新式華語作為和朋友或陌生人聊天的開場白,也是很有趣的話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