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哈衝突的紛爭與戰場雖然距離新加坡甚遠,新加坡社會仍受到影響,新加坡正致力不讓這場衝突分裂社會和侵蝕得之不易的社會和諧。而教育必須在這方面發揮作用,引導學生學習尊重多元觀點、核實信息,處理好個人的情緒,以及竭力保持社會凝聚力。
新加坡教育部長陳振聲2月25日針對有關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中的以哈衝突內容,接受新加坡馬來媒體訪問時闡明課程目的。他說,受以哈衝突影響的不只是新加坡馬來、回教和猶太社群,很多新加坡人也對衝突的受害者深感同情,並想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他們又能做些什麼。
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中的以哈衝突內容引發爭議,教育部長陳振聲接受媒體採訪,解釋教育部的初衷。(每日新聞)
陳振聲指出,有些人為此展開激烈的對話,包括年輕人,而社交媒體也充斥著未經證實和不實的消息,激起強烈的情緒。
他強調,新加坡必須非常謹慎應對,不讓仇恨和缺乏信任的種子播在年輕一代身上,且必須了解新加坡的弱點和利益,致力維護社會凝聚力及多元種族與宗教和諧,相互包容和接受。
陳振聲說,新加坡不應讓彼此的差異導致分裂,我們可以在多元化的基礎上建立擁有共同價值觀的未來,而教育必須在這方面作出貢獻。「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為學生創造安全的(學習與討論)環境,讓他們了解周圍世界所發生的事情。」
認為內容有失公允
有家長向教育部發公開信
2月開始,小學高年級至初級學院和高中的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會納入以哈衝突相關的內容。不少家長對內容表達不滿,認為內容有失公允,或是沒有準確敘述歷史事件等。有家長因此向教育部發公開信。
問及教育部是否考慮允許家長讓孩子退出這項課程,陳振聲強調,課程旨在促進相互理解和社會和諧,包括為學生灌輸如何與不同群體合作的一套價值觀。「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不是一門歷史課,也不是要在歷史的哪個時期判定誰對誰錯。」
有家長誤認為課程只對以哈衝突的背景追溯到2023年10月7日,陳振聲澄清說,教材還有講述衝突背後複雜和暴力的歷史供教師參考,並有鼓勵年紀較長的學生詳細閱讀和理解這場衝突的教材。「我們的立場很明確,這是一場歷史悠久的衝突。」
根據事態發展
教育部每兩三個月更新內容
教材在外交部等其他政府機構的協助下制定,並與校長和教師等教育工作者討論如何為不同年級的學生量身定製。陳振聲和總理公署部長、教育部兼外交部第二部長孟理齊博士都曾親自參與討論。
首批教材已更新至2023年12月,根據事態發展,教育部預計每兩三個月會更新內容。
陳振聲說,每個課題都有不同的視角,網絡深透世界各階層的當下更是如此。面對多重與複雜挑戰時,教育部希望學生學習如何尊重多元觀點、核實信息,處理好個人的情緒,以及竭力保持社會凝聚力。
至於有教師可能對教導這些課程有顧慮,陳振聲表示理解,教育部會協助學校領導組建能夠提供課程的團隊,以團隊而不是個人形式來進行課程。
陳振聲 :從新加坡人角度建立共同精神
團結應對衝突
他說,校長和教師有各自的信念,但大家在內部討論中達成共識,那就是從新加坡人的身份和角度來建立一種共同的精神氣質,以團結的意識來應對這場衝突和其他問題。
陳振聲也感謝校長和教師專業地履行職責,在艱難的環境下引導學生,不將個人觀點強加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