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主可選修國內外名牌大學的各式各樣課程,畢業後必須加入公共行政、專業服務或制服團體工作,為新加坡和新加坡人民服務。
工人黨議員貝理安(阿裕尼集選區)昨天(12日)在國會上詢問教育部,政府過去10年通過遴選來自不同學校與背景的獎學金得主,來加強公共服務的多元性,這種做法成效如何?
主管公共服務委員會的教育部長陳振聲答覆時,羅列出數據證明公共服務獎學金得主如今已變得更多元化。
在學校背景方面:
在家庭背景方面:
每年,全國約有60至80人獲頒公共服務獎學金。
也就是說,過去三年,來自其他學院的公共服務獎學金得主加起來雖然超過50%,但來自萊佛士書院和華僑中學這兩所名校的得主,比例上還是非常高。
2012到2016年,畢業自萊院和華中的獎學金得主占平均68%,這個比例已降至過去五年的63%。
那些不住在組屋的獎學金得主主要住在私宅(公寓或有地房產),比例介於46%至61%。
蟻粉覺得公共服務獎學金得主如今有變得更多元化嗎?
貝理安認為,
已經取得一些進展,但還可以做得更多,尤其是在社會經濟背景方面。
有網民也指出,新加坡80%以上的國人都住在組屋,但是公共服務獎學金得主中,只有39%至54%是住在組屋。獎學金得主在住屋背景上比例的差距,比起他們的學校背景更令人擔憂。
他也表示,過去10年,委員會有意識地擴大計劃使之多元化。比如:同自助團體和28所大專學府合作,積極鼓勵出色且合適的新加坡學生申請獎學金。
當局也會特別留意普通家庭出身、以及來自傳統上較少有獎學金得主出現的學府的申請者。
與此同時,對於那些較晚才表現出潛力的學生,委員會也同本地大學合作,為有意加入公共服務領域的本地大學生,提供中期或研究生獎學金。
他當時寫道,委員會需要來自不同背景的新加坡人為國家服務,以應對新加坡社會更多元、更複雜的需求。
據公共服務委員會的2020年年度報告,當局在那年試行了一種新的遊戲測試(game-based assessment)以更實際地鑑定申請人的風險傾向、思維轉變能力等個人特質,讓遴選小組深入了解獎學金申請者的一些「軟技能」特徵。
公共服務獎學金得主除了必須學業成績優異之外,也必須兼具誠信、責任心、同理心和領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