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马斯的冲突,自去年10月7日哈马斯发动突袭爆发战争以来,已有将近五个月。
以巴错综复杂的百年宿怨,演变成难以收场的人道主义危机,目前在埃及进行的停火谈判仍僵持不下。
这场看似离我们千里之外的战争,在新加坡也牵动了一些敏感神经,连居民委员会举办的以色列土风舞课程都被迫取消。
这个曾在新加坡国会上引起激辩的敏感课题,如今更延烧到校园里。
今年2月起,新加坡的初级学院、高中、中学以及小学高年级的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开始纳入以哈冲突的相关内容。
课程时长为一小时,教材由教育部在外交部协助下制定,内容涵盖截至2023年12月的以哈冲突进展。
教材有失偏颇,还是有心人士刻意煽动? 岂料,开课不久,一些家长就向教育部发出公开信表达强烈不满,批评教学内容有失公允,只提及哈马斯的暴行,却对以色列持续进攻加沙的“不对称回应”只字不提。
这似乎显示教育部的立场是在挺以色列。
红蚂蚁看了网上流传的21页教材,发现内容并不像家长所声称的,只专注于去年10月7日之后的事态发展。
虽然其中一张简报上的时间表,确实是从去年10月7日开始追溯,但前一张简报也有强调:
“该区域存在着悠久、复杂且充斥着暴力的一段冲突历史。”
(网络截图)对此,教育部长陈振声今天(3月4日)在国会上答复议员询问时,提醒网民切勿断章取义,借此煽动负面情绪。
他重申,外交部长维文上周已在国会清楚表明,以哈在去年10月7日爆发冲突后,新加坡确实说过承认以色列有自我保卫的权利,然而以色列自那之后的军事回应行动却做得太过火了。
“新加坡已在联合国投票表决支持加沙地带立即停火,让人道救援物资能送到平民手中。新加坡一直努力投入帮助巴勒斯坦政府进行能力建设。我们会继续在联合国持续推动两国方案(two-state solution)。”
“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的目的,不是为了讲解以巴历史或中东政治。这根本不可能在一个小时的课程内办到,这也并非教育部开这堂课的本意。”
陈振声还进一步总结了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的“四个不是”。
一)不是为了告诉学生这场冲突中的一方是好的,另一方是邪恶的;
二)不是为了施加特定的观点或对一些事件进行解读;
三)绝对不是为了离间学生的信仰与国家身份认同;
四)更不是为了将他人的政治纠纷带入校园。
另一张在网上引起争议的简报,是一道情境思考题,形容两名好友在学校踢足球时各自组队进行比赛,不料赢球那一方对输球的那队出言不逊,引起双方大打出手。
(网络截图)有网民因此批评:
“加沙的严峻局势怎能跟小学生的足球赛相提并论?”
陈振声澄清,这张简报是某所学校的教师为了帮助某个年龄层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而加入的例子,并不是所有学校都使用的教材。
平心而论,红蚂蚁认为教材整体来看相当中立,并未偏袒任何一方,也不像一些网民声称的“刻意隐瞒真相”。
陈振声强调,教育部接下来每两三个月会定期更新课程内容,在教材设计上也会为不同年龄层的学生量身定制。
针对年龄较小的小学生,教育部会进一步简化教材,让他们学习对无辜受害者(不论国籍和信仰)的遭遇表达同情和培养同理心,以及在面对冲突时管理好个人情绪。
年龄较大的中学生,则会学习如何辨识不同信息来源的真伪。
至于较成熟的初级学院及高中生,教育部会根据最新局势的资讯来更新教学内容,讲解新加坡数十年来在以巴课题上采取的原则和立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新加坡如何从国家利益出发去思考。
“我们无法庇护孩子远离这个纷扰的世界,或阻止外界侵入他们的生活。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事态发展、表达个人看法,管理情绪并尊重多元观点。”
教育部会为不同年龄层的学生量身定制教学内容。(海峡时报)课程难教还被家长辱骂?一些教师自觉无法胜任 除了更新教材,教育部也会为需要支援的教师安排额外的工作坊,与专家和资深教师讨论教学内容。
坦白说,要用以哈冲突课题作为教材,对教师来说也是高难度的考验。
一名20多岁的中学科学教师匿名接受《海峡时报》访问时说,她在今年2月初参加了两场45分钟的工作坊后,就得硬著头皮上阵授课,准备得不够充足。
“我没有紧跟以哈冲突的发展,如果学生的问题我答不上来,可能会有点尴尬。如果把这些内容纳入社会科学(Social Studies)课程,或许会更好。”
另一名匿名受访的中学数学教师坦言,即使具备15年的教学经验,她仍觉得这门课“非常难教”,因为除了题材复杂敏感,还涉及历史、地缘政治和国际法。
以哈冲突课题涉及历史、地缘政治和国际法。(路透社)一名入行14年的中学教师直言,所有教师都接获指示,不得擅自修改教材。她认为这很不寻常,似乎是“政府在试图传达某种特定观点”。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