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正黨雪蘭莪州青年團團長蔡偉傑早前揭露,如果按照原有計劃聘請國家運動員,青體部需要花費4000萬令吉。而這筆首次出現在青體部預算案內的伙食撥款,很明顯已經錯用了開銷。
預算究竟是否使用恰當,爭執不休,但很肯定的是,在預算不足下,目前許多大馬運動員的職業生涯大受影響,陷入了「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怪圈現象。
《當今大馬》報道,國家柔道隊選手張偉富便是大馬畸形體育發展制度下的受害者。張偉富在5年前的吉隆坡東運會上為大馬摘下銀牌,但這枚獎牌卻無法獲得重視,張偉富的金牌之路看似只有一步之遙,卻因為這一步沒有成功,而變相被逼「斷送」了運動的職業生涯。
據了解,柔道在大馬屬於冷門競技運動項目,長期不受關注與栽培,加上大馬柔道國家隊許久未奪得金牌,更是被當局忽略。
奪金只差一步 多年耿耿於懷 張偉富告訴《當今大馬》,每當想到5年前的東運會,他便會全身顫抖,自責為何會輸掉關鍵賽事,讓國家柔道隊更難爭取訓練經費,更導致他與隊友此後無法拿到政府的援助。他們不僅訓練場地都成問題,在訓練過程中肌肉拉傷也無法像其他國家運動選手一樣,獲得理療師的治療及按摩,只能冰敷自救。
如今的他正在備戰今年5月的越南東運會,不過少了援助的張偉富只能一邊訓練備賽,一邊兼職賣保險,還要兼任柔道教練才能維持生計。
張偉富表示,儘管他們是以「國手」身份出戰體育賽事,但因柔道隊不受國家重視和栽培,而未曾與國家體育理事會簽署長期的培訓計劃,這意味著他們的地位與資源不同於其他運動員。除了無法獲得每月津貼,他們也沒有經費出國受訓,受傷時也無法向國家隊的物理治療師求助。
「長時間來說很難維持。受傷了也無法找治療師,要自己想辦法,自己在家裡放冰,可憐啊!」
另外,基於沒有營養師的照料,張偉富連進食都要格外小心。倘若沒有遵照嚴格的飲食管理要求,他很有可能因為體重超重或過輕失去比賽資格。
他接著指出,沒有合約的運動員沒有辦法踏入國家體育館,也無法租借該場地集訓和使用健身器材,因此他們只能靠人脈想辦法借場地。
「我們幾個『國手』就自己在外面練習……有時候甚至練習場地都沒有,需要自己去找,例如恰好有成員和一個私人俱樂部的教練關係很好,我們就向他借場地。」
不被續約的運動員該何去何從? 在大馬體壇,類似張偉富的故事早已在圈內司空見慣。隨著大馬青體部今年大減預算,恐怕像張偉富一樣黯然退役的故事會越來越多。一名體理會官員告訴《當今大馬》,至少有146名健全運動員和32名身障運動員已不獲續約,也有至少120名後備隊員被「解僱」。
目前已獲知不被續約消息的大馬運動員包括世界跳水冠軍張俊虹、壁球女將劉薇雯、曾摘下東運會銀牌的短跑選手再妲杜等人。
報道指,曾在2017年東運會奪得100米和200米銀牌的再妲杜表示,她上個月接獲解僱消息時也「嚇了一跳」。儘管她享有大馬國防部的津貼,也打算動用存款,且預計財務狀況的影響不大,但她擔心此後她將無法再使用國家體育館的健身設備與按摩治療。
體理會周一(10日)宣布。近期不受續約培訓計劃的運動員依然能夠使用體理會與國家體育研究院(ISN)提供的設備。雖然體理會目前尚未公布詳情,但這項消息使再妲杜暫感寬慰。
不過,體理會上述宣布並沒有解決運動員的其他難題。
再妲杜舉例,解約後她將無法獲得經費參與國際賽事,意味著她只能通過國內賽事爭取榮譽。
黃秀捷受訪時坦言,如今津貼只剩下800令吉,讓他們深感低落,因為他們認為自身的付出不只值800令吉。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我們當運動員也不是為了發財,是希望對國家有貢獻,但是800令吉實在不符合我們的付出。」
身為大馬國家紀錄保持人的黃秀捷更反問,政府機構聘請諸多顧問不會比聘請運動員更花錢嗎?
王秀美則表示,這個消息讓她頓時失去繼續訓練的動力。
「津貼2000令吉已經沒有很多了,但我們要每天練習,現在津貼減到800令吉,還要要求我們贏獎牌回來,我認為對我們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