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国际化势不可挡,新加坡双语优势,会变成单语“忧势”吗?

2024-04-07     月曦     6274

我们是否有可能筹建一所新加坡母语学校,以华巫印三大民族、三种母语为主要的教学重点?也就是说,学校招收三大族群中对母语和母族文化最感兴趣的学生,而大部分的科目以该母语讲授,校内的课外辅助课程也可以与母族文化相关。

这肯定是老掉牙的题目,而且是牙齿全掉光的老题目了。然而,凡知道我从事华语文与文化教育的旧雨新知,几十年来却从来没有停止问过我对这个题目的看法。再加上本地报章以及媒体不时爆出有关此题目的热点,这似乎又成为一个历久弥新的题目了。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在2011年出版的一本厚重的回忆录就名曰:《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可见双语,对我们的政治伟人而言,也是终其一生艰巨无比的马拉松式的挑战。

那对于这题目我们还有何可说?有的,而且还得尽早说,不要留下任何遗憾。

过去近40年,我们大力向全世界宣称自己是一个双语教育的社会。双语教育,是我们国家教育政策的基石,而要让他人完全信服,当然是不断名列前茅的全球阅读能力测试了。例如近年来,我们小四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甚至网络阅读能力、数学能力、科学能力等,特别是那大家都奉之为圭臬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考试,都不断斩获佳绩,甚至荣登榜首。

这也是为何近年来不断有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教育考察团、校长学者等,到新加坡来“朝圣与取经”的关键原因。我们甚至在一些为移民新加坡或来新加坡受教育而制作的宣传短片里头,看到外国中介公司、移民公司、教育机构高度赞扬新加坡双语教育之路。当他们利用我们的“双语教育”,从望子成龙的家长身上赚钱之时,我们又有什么让他们学习的?

在分享时,我总是在向世界各地的教育学者和考察团,开宗明义地展示我们各项国际竞赛和考试的成绩单。然而,很快地我会向他们坦言——新加坡学生所参与的所有的阅读、理解能力测试都是用英文考核的,而不是各族群的母语。事实上,这些漂亮的成绩并没有让我们证明新加坡学生的双语能力与优势,我们也无法通过这些成绩,了解自己与世界各地双语人之间的能力差距。

即使先不谈双语,目前我们的学生也未参加国际的母语水平考试(如中国大陆的汉语水平考试或者台湾的华语文能力测验)。当我们说新加坡中小学教育全球第一,在经合组织有骄人的成绩之时,我们当然应该肯定多年来教育体系的努力和表现,然而我们也应该正视母语在这漂亮数据中可能的盲点。是的,我必须向国际考察团坦言,让他们看到我们愿意正视盲点和积极克服的努力。

中文国际化势不可挡,新加坡双语优势,会变成单语“忧势”吗?

1960年代后期,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发生变化,规定每个学生都要修读第二语文,且英文教学分量逐渐增加。(档案照片)

各族群母语已近临界点

所以我们更应该正视的是:在这迷人的数字背后,我们国人是否连自己也被迷惑了,或者只继续专注/聚焦在表现良好的英文与数理科目?数字背后的隐忧其实越来越大,因为我们各族群的母语已经接近临界点。就如当年方言过了临界点以后,从此断崖式地江河日下,一蹶不振。

至今,我们在“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里头看到只剩下8.7%的家庭最常使用方言。这百分比只会随着老人离世而逐年递减,下一代会听会说方言的,已经是寥寥无几。数据会说话:2020年的普查明确显示,家庭用语中英语的强势越来越明显,而各族群母语的地位则正在迅速下滑。从2010到2020年短短10年,华语作为主要家庭用语的,从35.6%下降至29.9%,而以英语作为主要家庭用语的,则从32.3%飙升至48.3%。

如果用宏观的视角环顾全球,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加,中文的国际化日趋明显,掌握中英双语甚至多语的需求,肯定只会愈加增长。我们的双语优势还够吗?甚至我们还有任何优势吗?或者我们早已经走入一条单语的“忧势”中而不自知,或还不愿承认?

双语如果不再成为我们安家建国、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基石,母语的团结力量就再也不存在了。那么,众多教育先驱、社会贤达投注一辈子近一世纪以来提倡和护卫母语的心力,也将付诸东流。我们独立之后将英文定为第一语文,母语为第二语文的双语教育,即所谓的“英文为主的双语制度”也将改观。按照目前的社会语言趋势,最后可能只剩下英文的单语“忧势”。那间中我们曾经的华语文辉煌、华文书报和出版业的鼎盛、华校风光、海外第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的奉献,也将只是历史的注脚吗?

有历史长河中的意义

不,我倒是认为这些先辈贤达、华商华校、报人文人的努力和坚持都有原因,或许不在一时,却肯定有历史长河中的意义。我们今天还有承前启后的能力,还在前仆后继地努力,其实就是他们的意义。从今日的体制来看,近年来我们从民间到官方,仍在积极培养双语双文化的人才。我们在学校里推出的华文中国通识、翻译、华文文学、双文化甚至中国历史、文化课程等,都是重要的营养输送带(无论是侧重文化或是经济等实用价值的教材都不是重点,只要可以激起学习动机,都是营养),既可加强学生的华文能力,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还可推进新加坡和中国的联系。

包括官方与半官方单位如李光耀双语基金、推广华语理事会、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国家图书馆华文阅读委员会、通商中国、华族文化中心、特选学校和学府单位等;私人机构如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新传媒和书店等;草根与民间机构如宗乡总会、会馆和读书会等等,都仍在努力加强我国成为此区域中华文化和商业的汇合点与枢纽。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