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新移民、学中国结合影视文学,新加坡本土华文写作团体找出路

2024-04-09     月曦     6632

吸引新移民、学中国结合影视文学,新加坡本土华文写作团体找出路

随庭(中)2023年参与早报文学节讲座,与黄凯德(左)对谈。(档案照片)

李梅银(29岁)也曾考虑参加,但不熟悉其运作方式,不知道个别团体如何遴选会员。

“如果要参加,我希望获得更多信息,希望新加坡这些优秀的文学团体能够多多推广,让信息更透明化,让有意加入的文学爱好者能够有更深的了解。”

作协目前会员约220人,活跃人数少于100。作协招收会员采推荐制,会员需有作品(文学作品或文学评论),通过评估才能入会。五月诗社的会员制度相近,诗社目前有45名会员,活跃者约20人。

文协等其他团体则主要采取开放报名的会员制度。文协目前有约300个会员,活跃人数为六七十人。

新加坡华文文学团体很多,不少人参加多个团体,甚至在多个团体担任要职。李选楼当选文协会长后,随即推辞作协受邀理事职务,以避嫌。

李选楼说,每个文学团体定位不同,文协扮演文学普及的功能,文学爱好者聚在一起共同进步,不少会员也通过文协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达成文学梦想。

吸引新移民、学中国结合影视文学,新加坡本土华文写作团体找出路

文艺协会会长李选楼希望身后位于月眠艺术中心的新华文学馆可以举办更多活动。(卓祾祎摄)

在全职作家稀缺的新加坡,文学团体只能是课外活动,但参与者必须负责,付出时间和精力,这对从事新闻前线工作的林艺君(30岁)而言,实在难以投入。

林艺君说:“我不排斥参加文学团体的活动,甚至我其实很钦佩一直在文学团体服务的人,真的很了不起。不过,我本身没有参加。主要原因是,加入团体对我来说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投入和长时间的承诺,好让我能够对这个团体做出一些实质上的贡献。但这对于工作时间不稳定的我们来说,比较难去达成。如果加入文学团体,却又无法出席会议和活动,也只是贡献了一个‘+1’的人头,对其他一直在服务社群的人来说也不公平。那么,也许把少得可怜的个人时间留在写作,是更理想的情况。”

吸引新移民、学中国结合影视文学,新加坡本土华文写作团体找出路

诗人林艺君是新加坡备受瞩目的文学新星。(档案照片)

林艺君2024年将出版个人第一本诗集。

把时间留给创作,也是陈嘉炜(30岁)的答案。这位律师2023年刚出版小说集《寻找鬼佬黎》。

吸引新移民、学中国结合影视文学,新加坡本土华文写作团体找出路

文学新人陈嘉炜希望花更多时间经营小说创作。(档案照片)

他受访时说,团体可以联谊,提供发表平台,有教育功能,也可以正式机构的方式争取资源并与国外文学团体交流。尽管有上述好处,“但从个人的角度来谈,文学团体的功能仍有其一定的局限。毕竟我正职工作繁忙,所以我现在最大的挑战,是在匮乏时间余裕的情况下,尽可能阅读与创作。而创作小说对我来说,是极其个人的事。它需要的不单是时间,还有思考上的空间。在这方面,团体的官方性质,以及参加活动所需要的工作,会让我对于参加团体这方面有一定的顾虑。”

在社媒时代如何存在?

年轻诗人伍政玮(29岁)认为,媒体和语言环境已进入分众时代,不同人对语言的认知与感触不同,不变的是,人人都有想要表达与分享的欲望。

他说:“文学团体还是有存在的价值。文学团体的各种活动能让这些不同并‘分众化’的声音,有表达自己的平台,以及被听见的机会。更尖锐的问题是:网络、社交媒体也是给人发声的平台,那么文学团体有何特点或优势?网络与社媒筛选的内容主要是由电脑演算出的。而文学团体所推广的内容,可以是那些不被电脑算法‘看好’的内容。这内容或许较为小众,但固然需要被看见与听见。这才能让更多元的声音,有百花齐放的机会。”

吸引新移民、学中国结合影视文学,新加坡本土华文写作团体找出路

诗人周德成因文学研究开始参与新加坡华文文学团体。(档案照片)

在好几个文学团体担任要务的周德成(51岁)则认为,文学社团应该吸纳在新加坡写作的新移民群体,同时也要拓展范畴,让定位更斜杠,诸如中国现在大量结合影视与文学的模式,扩大参与文学的群体。此外也应该利用网络便利,突破国界。

他以卡夫(已故)与语凡为例,这两位诗人通过网络平台,游走台湾几个诗社与论坛,衔接了两地文坛。

文协会长李选楼说,担任会长第一年,他发现疫情后区域文友缺乏互动,便着手推动东盟文坛交流,收录东盟各国华文作家作品的合集《风采东盟》即将出版。

林得楠说:“现在我们已经不能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了,前人种树,后人也要继续种树才行。”

所有受访者都认可新加坡华文文学团体的存在价值,最后以随庭的话作结:“由于线上虚拟场景的极速发展,人反而是极度孤独与隔离,特别需要某种联结和陪伴感。团体应该要提供这种情感与专业上的联结,让写作人们有某种归属感,互相鼓励,甚至是种良性的刺激和竞争,让大家一起创作出更有能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