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的不僅是人,還有幾代人的回憶
「三輪車跑得快,上面坐個老太太,要五毛給一塊,你說奇怪不奇怪?」
相信蟻粉對這首童謠應該不陌生吧?
過去,在新加坡的市政區、小印度、牛車水和甘榜格南,都能找到三輪車的蹤跡。即使沒親身坐過,也肯定在街上看過。
紅螞蟻常想,改天一定要找時間體驗一下,沒想到一拖再拖,以後都沒機會了……
早期的三輪車主要穿行於牛車水一帶。(三輪車大叔臉書)政府收回場地三輪車無處停放
「三輪車大叔」(Trishaw Uncle)是新加坡目前唯一持有執照並獲旅遊局委任經營三輪車導覽服務的業者。
這家公司成立於2010年,上車地點就在武吉士奎因街的雅柏中心。
不過,連這家碩果僅存的業者也在2023年5月停業了,原因是:
用來停放三輪車的場地,租約在2023年到期後不獲政府續約。
政府不續約,三輪車無處停放,只好報廢。(新明日報)「三輪車大叔」董事經理方耀明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透露,該場地歸政府所有,公司只是投標租下場地來運營三輪車服務。
場地被收回後,公司若想重新出發,就得尋找其他適合的據點。
「我們曾向旅遊局提出,在牛車水、濱海灣和濱海灣花園一帶繼續提供三輪車導覽服務,但這些地方不是已有其他用途,就是不允許使用。」
租約到期後,「三輪車大叔」旗下的100輛三輪車因找不到適合的停放處,只好報廢。
其實,早在停業前,車夫人數已從冠病疫情前的50人,減至目前的20人,年紀最大的也有80歲了。
有的車夫選擇退休或轉行,有的則獲新加坡河遊船公司重新雇用。
其中一人是曾擔任三輪車夫10年的肯尼。他去年開始在新加坡河遊船公司擔任船員,但心裡還是念念不忘騎著三輪車載客的時光。
「遊客都說他們的國家沒有三輪車。我認為三輪車是新加坡的文化遺產,我可以邊騎車邊跟遊客分享新加坡的歷史,同時展現新加坡最美麗的一面。」
方耀明指出,新馬一帶的三輪車各有特色:檳城的是座位在前面,腳踏車在後面。
新加坡的跟馬六甲相似:車夫在右邊,乘客在左邊,雙方並肩而行,方便互動交流。
世界知名環法腳踏車賽的選手們在2022年來新加坡參賽時,體驗當一天的三輪車夫。(聯合早報)是交通工具也是情感寄託
旅遊專家指出,三輪車導覽服務要長久發展,除了運營空間,還得面對年長車夫陸續退休的挑戰。
新加坡管理大學商學院客座講師張俊光博士認為,從經濟貢獻來看,三輪車停業的影響也許並不顯著,但從特色旅遊來看,還是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三輪車是在1940年代的日據時期引入新加坡,用來載貨比人力車更省力。
1970年代以前,三輪車主要用來載貨,比人力車更省力。(星洲日報)1950至1960年代,新加坡交通並不發達。一般人坐不起德士,公共巴士班次很少,車內空間又狹窄,三輪車於是成了短程代步工具的首選。
家庭主婦、幫傭和小販去菜市場買菜或搬貨時,手上提著大包小包,也會坐三輪車。
有的三輪車還兼當校車,一輛車上擠著五六個小學生上下學的情景十分常見。
三輪車的車資較低,一般視距離而定。乘客告訴車夫目的地後,車夫就會「開價」,乘客也會討價還價,希望能扣個一毛或兩毛錢。
對老一輩來說,三輪車不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是一種情感寄託,承載著深刻的生活和家庭記憶。
家庭主婦去菜市場買菜,也會坐三輪車。(星洲日報)自從1970年代出現各類機動車後,三輪車就成了主要載遊客觀光的代步工具。
現任旅遊諮詢顧問的前旅遊局助理局長蔡永興指出,三輪車經過的路線必須獲得陸路交通管理局的批准,而日益繁忙的公路交通,以及如何同其他道路使用者共存,都可能涉及安全問題。
但他認為,新加坡對三輪車這個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宣揚工作有待改善。
「三輪車服務在新加坡不復存在,縱然可惜,但若沒有能力保留或爭取將它留下來,那就只能接受現實。」
乘坐三輪車,去小印度賞夜景。(海峽時報)三輪車夫也可施展「美男計」?
旅遊局政策規劃司(旅行社及導遊業務)署長陳美燕答覆媒體詢問時說:
「經營三輪車服務的場地已交回給有關當局,評估作為其他用途。」
令紅螞蟻納悶的是,既然新的用途還未確定,為什麼就不能延長租約呢?
或許新加坡可以借鑑日本旅遊局的做法,將人力車納入東京淺草區的觀光特色,「讓人們看到真正的日本文化」。
「小鮮肉」車夫是日本人力車的一大賣點。(歐新社)坐車倒是其次,跟著朝氣蓬勃帥氣養眼的「小鮮肉」車夫穿行於日本明治時期的街道和寺廟間,這種帶點懷舊的新鮮感才是最吸引遊客的地方。
回頭想想,三輪車夫和賣冰淇淋的老伯一樣,也算是體力活,每天還要承受日曬雨淋。若日後有機會在新加坡重啟運作,或許年輕小伙子更能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