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
作者 侯佩瑜
自2014年起,新加坡開始允許個人代步工具(PMD)開上人行道後,涉及PMD的事故就每年遞增。
光是邱德拔醫院一家醫院,在2014年至2017年期間就共處理了697起涉及PMD的事故,平均每年232起,每隔一天半就得處理一起。
2019年11月,新加坡下令嚴禁包括懸浮滑板(hoverboard)和電動滑板車等PMD騎上人行道。
隨著這道禁令釋出,2019年至2020年涉及PMD的事故銳減70%。
如今新加坡的人行道只剩下四種合法使用者可共享:
行動輔助工具(PMA)使用者
腳踏車騎士
行人
非電動個人代步工具騎士(例如腳踏滑板車)
這是否意味著新加坡的人行道如今已經變得很安全?
新加坡媒體AsiaOne訪問了各種步道使用者,收集他們的反饋。
行動輔助工具騎士
使用PMA的年長人士。(紅螞蟻攝)
75歲的退休人士Leo See Jum因為雙腳血液循環不良無法行走很長的距離,因此依靠PMA讓他仍然能獨立四處走動。
「我還可以開著PMA坐巴士,能自己照顧自己。」
為了保證自己和步道使用者的安全,他不會在馬路上騎行,也會以時速限制內的速度騎行。
他曾經遇到過一些完全無視PMA使用者的行人。他分享說: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人,記得有一次一群年輕人質問我為何鳴笛,不肯給我讓路,還叫囂說要和我打架。」
他說,很難和這些人講道理,所以他只能退一步順著他們。
政府在2025年將收緊PMA的時速限制,從目前每小時10公里(相當於跑步的速度),降至每小時六公里(相當於一般人快走的速度)。
他指出,降低PMA的速度限制,不會影響像他這樣的人,因為他更喜歡放慢腳步出行。
為避免有行走能力的人濫用PMA,從2025年左右,當局規定電動PMA踏板車使用者須有醫療證明。不過這僅針對行動輔助踏板車,不影響電動輪椅。
四肢健全者濫用電動輪椅的情況仍時有所聞,不少步道使用者都呼籲當局讓購買電動輪椅者也出示醫療證明,以及學習如何安全使用,確保其他步道使用者的安全。
(聯合早報)
腳踏車騎士
腳踏車店老闆Caleb Leong(41歲)也是腳踏車騎行愛好者。為了更好地與其他使用者共享步道,過去8年他只選擇在非繁忙時段和人流較少時才出外騎行,並且時刻注意何時該讓步。
Caleb說:
「路是公共空間,我們應該學會禮讓地共享。我和同伴通常都會有禮貌地讓路,同時用手示意或響鈴讓司機和其他步道使用者知道我們的存在。」
他指出:
「新加坡的步道總體上來說是安全的,但一些步道仍然很窄,在尖峰時段可能會擁堵,如果每個人都以最高的速度行駛,那就會變得很危險。」
新加坡的條例允許腳踏車在公路和人行道上騎行,但在馬路騎行的時速限制是每小時25公里,而在人行道上的限速則是每小時10公里。
這讓紅螞蟻想起日前的一起意外,這也是行人和騎士均以最高速度衝刺的典型例子。
這起意外發生在4月2日傍晚6點50分左右,地點是盛港安谷連路(Anchorvale Link)第332A組屋外的人行道上。
一名小女孩沒牽著大人的手,飛快地跑過人行道,下一刻就被從右邊高速衝過來的腳踏車撞倒。腳踏車騎士也連人帶車翻滾。一名相信是女孩家屬的女子當時尾隨在後,事故發生後連忙上前查看。
輪椅使用者
2023年1月9日,腳踏車騎士和行人在義順環路共享人行道。(海峽時報)
33歲的Vaduvkarasi過去6年都在照顧因糖尿病而失去一條腿的母親。由於母親的視力不太好,家人並沒有讓母親使用PMA出行,而是選擇使用手動輪椅。
Karasi是一名行為治療師自由業者,她是母親的主要看護者,每天下午都會推輪椅帶母親出外呼吸新鮮空氣。
這個過程中,有時她會遇到一些不顧路友安危的違例行人、腳踏車騎士和PMA使用者。
Karasi不滿地說,
一些腳踏車騎士從後面飛快地騎行過來,但他們沒有安裝鈴鐺,不會主動發出任何警惕信號,也沒有意識到前方可能有坐輪椅的人。
「不專心走路的行人也是潛在危險,特別是他們在過馬路時玩手機。作為一個推著輪椅的人,與他們相比,我很難突然挪到一邊讓路。更何況我還必須反覆查看,時刻注意我前面或後面的東西。(輪椅有沒撞到別人的腳跟,或擋路)。」
Karasi希望其他步道使用者可以「試著感同身受」,而不是指望她們母女來讓路。如果其他步道使用者能放慢速度並讓路,對母女來說,新加坡的人行道就更安全了。
儘管遇到挑戰,Karasi和母親也會遇到步道使用者善意的時刻。有些路人非常有禮讓精神,會注意到她們,也會主動給她們讓路。
在新加坡,人行道真的不是「你阿公的路」,而是公共地方。
無論是行人、腳踏車騎士或者PMA騎士,在使用人行道時都應該多一些包容、體諒和有耐性,尊老愛幼,這樣大家才能安心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