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未必就是金!新加坡年輕人不愛「煲電話粥」,或隱藏更嚴重問題

2024-04-23

大部分年輕一輩手機不離手,眾所周知,但對科技的依賴往往也帶來各種問題。

經常使用手機不僅可能有損健康,太習慣使用某一種手機通訊功能,有時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超過七成年輕人寧可以簡訊溝通 本地媒體日前針對35歲或以下年輕人進行的一項小型調查發現,75%自認用手機傳簡訊是他們和友人的主要溝通方式,只有四分之一傾向於打電話聊天。

這種「發簡訊少通話」的現象,在國外年輕人當中也相當常見。

澳大利亞一家電信公司去年展開的調查揭露,超過1000名介於18歲至26歲、屬於Z世代的年輕人中,只有一成更喜歡通過電話和家人朋友交談。

其餘不愛打電話的受訪者當中,約49%坦言講電話會讓他們感到緊張,每10人也有六人抗拒撥打或接聽電話。

調查發現,75%的新加坡年輕人自認用手機傳簡訊是他們和友人的主要溝通方式,只有四分之一傾向於打電話聊天。(海峽時報)早在2011年,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的報告也顯示,美國12歲至17歲的青少年平均每天發出及收到60封手機簡訊,比起2009年的平均每天50封稍有增加。

與此同時,相較於2009年的38%,2011年僅有26%的受訪青少年還在和朋友通話聊天。

新加坡社會學家也指出,除了Z世代,千禧一代(現年27歲至42歲)自2009年起就養成常發簡訊保持聯絡的習慣和偏好。

梳理思緒派 VS 直截了當派 這種溝通方式有什麼好處?

綜合一些本地受訪年輕人的看法,發簡訊的一大好處是,能讓發送者事先梳理自己的想法。

一名26歲的新加坡年輕人分析了兩者之間的差異:

「我不愛打電話(談天)……因為對於不確定的事情我會更感到焦慮。我喜歡按部就班,盡所能做好準備。」

「手機簡訊或電郵至少是書寫的通訊模式,能讓我有時間去思考該如何回復,以及自己要說的話。若是和對方通電話,很難預料(談話內容)會如何發展。」

她還補充說,如今當遇到非通電話不可的情況,自己也會事先把想說的要點寫在一張小紙條上,方便在通話時參考。

年輕一代覺得,發簡訊能讓用戶事先梳理自己的想法,但年長一輩卻認為,直接通電話聊天省去了很多麻煩。(聯合早報示意圖)反之,一些年長一輩在使用手機時,對於發簡訊就不太能適應。

不僅是因為聊天應用上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外星語」和表情符號,讓一些年長者摸不著頭腦,他們一般也認為直接通電話聊天方便得多。

一名59歲的本地婦女坦言,如果是使用網絡版的聊天應用還好,但如果是在手機上打字發簡訊,字體有點小不這麼容易讀。

「打電話因此更直截了當,想說些什麼、讓對方知道什麼,一通電話的時間就能搞定。」

這也是為什麼,即使是使用手機的聊天應用,一些長輩也只用其錄音功能,「話多字少」的交流模式與年輕人形成強烈對比。

育有20歲和18歲孩子的一名獅城媽媽表示,兩個孩子經常以手機簡訊溝通,即使和家人也不例外,她就常常提醒他們,如果要和她說什麼,最好打電話。

「我真的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的,生活中任何大小事都是發簡訊處理,感覺他們不怎麼和周圍的人社交。」

「可能是我比較傳統和古板吧,但總覺得撥電聊天,雙方就有一種聯繫,發簡訊聊天相對乏味單調了一些。」

即使是使用手機的聊天應用,一些長輩也索性只用錄音功能,主張「話多字少」的交流模式。(海峽時報)太常發文打字,久而久之變得「社恐」? 上述媽媽的看法,也得到本地專家認同。

一家公關公司的經理認為,有時要集思廣益進行討論、或澄清某些事情,通電話可能比較方便,也因能聽到對方說話的語氣和音調,而避免產生誤會,這是在簡訊聊天中做不到的。

種種跡象顯示,年輕人若偏好通過手機簡訊和他人相處,日常生活在某程度上也會受到「牽連」。

這是因為排斥打電話聽電話,讓他們成為「電話焦慮症」(phone anxiety)一族,這個問題更延伸至日常生活當中,讓他們變得不擅與人面對面交流。

超過一半的本地年輕人說,他們與別人面對面聊天時會感到緊張。(海峽時報檔案照)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簡稱IPS)日前發表的一項調查結果發現,21歲至34歲的受訪者中,有56%表示與別人面對面聊天時會感到緊張。

IPS調查就指出,53%的受訪者坦言,在網上和別人聊天,要比在線下和人交談容易得多。

主要原因包括,網上談天時能隱藏社交恐懼感,若有任何方面的不足也能輕易掩蓋,畢竟大部分應用都允許用戶刪除或修改已發出的簡訊內容。

對此,學者認為,這些年輕一輩自小都是「數碼原住民」,在網絡平台上自然更能輕鬆自如地表達看法。

然而,專家仍不鼓勵年輕人過度以簡訊聊天。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家陳恩賜就說,過度依賴簡訊,可能使年輕人無法獲得臉部表情等社交提示(social cues)而產生更多誤會,他們也會因此少了很多學習和練習社交技能的機會。

陳恩賜也說,只愛發簡訊的年輕人若接到了來自長輩的緊急來電,卻又習慣性選擇不接電話,後果或許不堪設想。

專家認為,過度依賴發簡訊意味著他們缺乏「表情管理」等社交提示,也會少了很多學習和練習社交技能的機會,結果在與人相處時不免會出現摩擦。(海峽時報)簡訊溝通可說是把雙刃劍,雖能避免人們「說話不經大腦」,但遇到需要交際的真實情況,說不定因為感到不安,就不自覺想躲進沒有聲音和情緒的文字世界裡。

蟻粉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簡訊派還是直說派呢?


相关文章

  • 馬國希盟成功守住新古毛州席
  • 泰男高調炫富惹矚目 被揭非法經營賭博網站賺739萬元
  • 青年持亡母人形牌拍畢業照 成母親節最催淚照片
  • 馬國餐館為一次性餐具收費 網民:未來桌椅也收費?
  • 泰國將大力推動陸橋項目 首相:比買潛艇戰鬥機重要
  • 柔警局襲擊案:鄰居不知嫌犯一家與回祈團有關
  • 多個西方國家致函以色列 吁以方在卡薩遵守人道主義法
  • 馬國民眾批炸雞越來越小 KFC:不滿意可以換
  • 多個西方國家致函以色列 吁以方在卡薩遵守人道主義法
  • 泰國將大力推動陸橋項目 首相:比買潛艇戰鬥機重要
  • 馬國民眾批炸雞越來越小 KFC:不滿意可以換
  • 柔警局襲擊案:鄰居不知嫌犯一家與回祈團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