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作家游以飘:“我的这本诗集是上下班路上用手机写的”

2024-05-07     缘分     2872

编者按:2024年4月20日,世界书香日暨文学四月天开幕的日子。星作家出版社主办了 “在时光中读诗——游以飘诗集《时差》分享会”。新加坡国家图书馆16层观景阁内是浓浓的诗写,室外配以瓢泼大雨,室内外呼应都是诗意。

整场活动围绕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主题展开,分为写作者、分享者、朗读者三大部分。

“我和我的《时差》

游以飘,诗集《时差》的作者,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讲台。

他说:“时光,分晓了差异,得出了诗。”

新加坡作家游以飘:“我的这本诗集是上下班路上用手机写的”

《时差》作者:游以飘

游以飘,本名游俊豪 (Yow Cheun Hoe),1970年马来西亚霹雳金宝出生,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2002),任教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现任华裔馆馆长、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主任,曾任中文系主任。

作品发表于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报章与杂志。曾获重要文学奖包括花踪文学奖新诗首奖(1995,1997)、新加坡金笔奖中文诗歌第二名(2005)。

主讲人游以飘以“我和我的《时差》”为题分享了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深入探讨了创作背后的故事,揭示了自己如何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利用每天上班路上的碎片时间构思诗篇,用手机记录下诗意的片段。这种创作方式让听众们啧啧称奇,也为他的创作勤奋点赞。

新加坡作家游以飘:“我的这本诗集是上下班路上用手机写的”

《时差》是一部收录了78首诗的全新诗集,跨越了两年的时光。在全球疫情肆虐、人流阻断的背景下,游以飘的诗歌虽未直接触及疫情,却在日常与异常之间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通过调动意象、经营词语,以诗的形式书写自己的心路历程,感悟出了自己在这个变动的世界中的立场

游以飘说:“作为离散华人的一分子,又选择以华文写作诗歌,不但会牵动族群内部的探索,而且涉及跨越族群的想像。我逐渐认识到,并笃定认为,历史进程的迥异与地理脉络的特殊,两者交错影响之下,各处离散族裔与成员,虽然拥有部分共同的记忆,但更多的是相异的境遇。

新加坡作家游以飘:“我的这本诗集是上下班路上用手机写的”

游以飘认为,诗人的责任在于展示作品的独特性,这取决于对周遭环境的敏锐感知和观察。他不仅注重词语与意义的提纯,还尝试着将象征与符号转化为诗歌语言。他深信,诗歌的存在将为个人与族裔提供另一种理解和思考的维度。

在分享的最后,游以飘引用了西蒙·阿米蒂奇的诗歌论文,阐述了诗歌作为一种艺术的两极,即浅显与晦涩。他强调,诗歌应当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解读诗歌,感受诗意

整场分享会历时三个小时,在文字的世界里,大家相遇、相知、相伴,共同感受着诗意生活的美好。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分享活动,除了游以飘的分享外,还邀请了六位分享者娃娃、东珵、李湘宇、何杉、许利华和得一忘二范老师依次上台,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游以飘的诗歌作品

新加坡作家游以飘:“我的这本诗集是上下班路上用手机写的”

第一位分享者是娃娃,《时差》诗集的校对、责任编辑、星作家出版社的出版人,自称是游以飘诗歌的重度爱好者。分享题目是“守护者与 <月亮> ”, 带领大家回味月亮带的联想,又介绍了“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概念,总结出月亮既是一个文化符号的总和,也是所有文字的总和。

第二位上台的分享者是东珵,他是书法家、建筑商、诗人,也是畅销书《新加坡封城日记》的作者,分享的题目是“用洋葱剥离法欣赏 <视差> 与 <草木> ”。

东珵从他的感受入手,提到读游以飘的诗作,就好像是剥洋葱一样,不光可以一层层读下去,在读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就被打动了,也好像是在剥洋葱的过程中被洋葱的味道或者汁液呛出眼泪一样。最有趣是他说道:“洋葱带有特殊刺激性香味二流丙烯等,能促进新陈代谢。”大概率他在隐喻读游以飘的诗,也会促进阅读的“新陈代谢”。

新加坡作家游以飘:“我的这本诗集是上下班路上用手机写的”

分享嘉宾东珵,作者,诗人

第三位分享者李湘宇是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她分享的题目是“时空的深意——宇宙导读”。

与之前的分享者不同,湘宇拿着手持麦克风走到了大屏幕前,结合宇宙、道德经、结合陈子昂,慷慨激扬。她的热情感染了全场,《道德经》的背诵张口就来。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