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研究發現:人類大腦里藏有「減肥開關」,關掉?搗毀?就瘦了

2022-01-20

新加坡研究發現:人類大腦里藏有「減肥開關」,關掉?搗毀?就瘦了?

自1980年以來,全球肥胖人口增加了超過一倍。

去年11月,新加坡肥胖率已升至201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導致人們更容易中風或患上心血管疾病和冠心病等。

肥胖,新加坡或能攻克!

近日新加坡科技研究局與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神經迴路,首次發現大腦中一個致使暴飲暴食的神經元網絡,若能有效抑制,或將有助於治療肥胖和飲食失調。

(圖:來源自網絡)

透過小鼠實驗,研究人員發現,當小鼠被高糖高脂的食物包圍,大腦中的結節核生長抑素神經元(簡稱TNSST)會被過度刺激,進而導致小鼠即使已經吃飽,也仍會持續進食,甚至暴飲暴食。

同時,TNSST也與大腦記憶中心相連,產生條件反射行為。

當小鼠的TNSST在同一實驗環境下被反覆刺激,只要環境不變,它們仍會出現暴食行為。

反之,當TNSST與大腦記憶中心的連接被阻斷時,小鼠的暴食行為大大減少。

(圖:來源自網絡)

新科研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研究院高級主要研究員傅玉博士說:「這項研究揭示了為什麼即使沒有感到飢餓,環境也可以促進進食。臨床醫生未來或許可以利用這項研究,對特定的大腦連接進行干預,以治療受環境影響的過量飲食和肥胖。」

除了暴飲暴食,由慢性病引起的疼痛導致食欲不振,也會造成健康問題。傅玉博士的另一項研究推翻了以往研究人員的認知,發現導致食欲不振的根本腦神經迴路。

在大腦中,連接臂旁核(parabrachial nucleus,簡稱PBN)和中央的疼痛通路杏仁核(central amygdala,簡稱CeA)長期以來被視為可以抑制進食。不過,研究小組確定了一種對調節食慾很重要的新途徑,稱為PBN-下丘腦外側(lateral hypothalamus,簡稱LH)迴路。在小鼠實驗中,當使用病毒工具切斷PBN-LH迴路時,小鼠會更快地選擇進食。

(圖:來源自網絡)

這一發現將有助於治療食欲不振的藥物開發。

傅玉博士表示,團隊將研究,通過操縱PBN-LH神經迴路,可以如何改善抑鬱症,以及如何利用食物改善情緒。

「人腦與鼠腦十分相似,可是目前還沒有在人腦進行實驗。小鼠實驗中使用的病毒工具進攻性較強。我們希望開發口服、電刺激等進攻性較弱的方式進行人腦實驗。」

這項研究揭示了為什麼即使沒有感到飢餓,環境也可以促進進食。

臨床醫生未來或許可以利用這項研究,對特定的大腦連接進行干預,以治療受環境影響的過量飲食和肥胖。

(圖:來源自網絡)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


相关文章

  • 魏成輝晚宴風波:部長們與蘇海金的偶遇,為何引起軒然大波?
  • 主持一姐愛女:「中國人都是傻X」 慘遭劇組除名
  • 中國小伙接神秘任務:繞飛3國入境新加坡,將14部手機丟垃圾桶!
  • 荷蘭生產罐裝羽衣甘藍或含橡膠碎片 食品局下令召回
  • 百萬元組屋成交量創紀錄!大巴窯單套最高149萬
  • 新加坡工業區突發大火,濃煙遮天蔽日數公里,周圍居民緊急疏散
  • 砸30億新元搞AI?新加坡的AI戰略已經進入next level
  • 速看!新加坡8個主流招聘平台,輕鬆找工作不用愁
  • 驚險!宏茂橋兩車猛烈相撞損毀嚴重,女童昏迷!目擊者挺身救援,現場畫面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