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巴剎慶祝130歲生日了!
這是新加坡現存歷史最早的巴剎,承載著好幾代人的集體記憶。
我跟我女兒說,比你爺爺的爺爺還老,這就是老巴剎!
從我祖父還沒出世,到我女兒亭亭玉立,130年過去了,老巴剎依然佇立,風雨不改,望天上雲舒雲卷,看人間悲歡離合。
前不久,紀錄片攝製組來採訪我,讓我說說對老巴剎往事的記憶。
(阿果《晨光老巴剎》。圖源:老巴剎)
(今日的老巴剎。圖源:老巴剎FB)
我只記得三件事,都是七十年代的舊事,那時,我還在上小學。
新加坡1965年被迫獨立,1972年英軍撤出,隨著流失的是數萬人的就業。還好,經過多年奮鬥,到了七十年代末,雖然經濟尚未起飛,但已不是早幾年那種窘樣。
不過,教育仍未普及,我父母那一代的,大部分人未受教育。我母親沒上過學,我父親小學沒畢業。其實,即便到了我這一代,還是有不少是沒機會念大學的。
我父母那一代的人,通常就是靠手藝和勞力吃飯。我父親出海捕魚;我姨媽、姨丈在直落亞逸盆地賣福建蝦面,他們做白班,大概就是中午之前到晚飯這段時間;之後,就由我母親接手,從晚飯一直做到晚上十點多。
我姨媽的蝦麵攤就跟亞坤咖啡攤在一起。當時亞坤咖啡就很紅火,排隊的人很多,有些甚至是專程去買他的咖啡和烤麵包。
(早年的亞坤咖啡攤。圖源:網絡)
我姨媽福建蝦麵攤的生意也不錯。七十年代末,直落亞逸盆地改造,姨媽和亞坤等人的攤位,就遷進老巴剎去。
亞坤待人忠厚有禮,經常接濟買不起烤麵包和咖啡的窮人,把報紙送人閱讀,對熟客予以賒帳,亞坤咖啡攤後來還得了「老巴剎最有禮貌攤主獎」。
大概到了1986年,為了地鐵工程,老巴剎整座拆除,姨媽和亞坤等人於是搬到旁邊的直落亞逸臨時小販中心。
(姨媽和她的助手)
我對老巴剎的第一個記憶就是,當時在老巴剎工作很累,一天下來,能讓姨媽和母親最興奮的就是三件事。一個就是當天生意特別好,一個是有名人來光顧,比如電視演員甚至海外明星,再來一個就是,有些顧客吃蝦面時,把湯喝得乾乾淨淨,然後又去找她們要免費加湯,這時她們就特別興奮,等顧客走了之後,她們就交頭接耳,咱們的湯頭可有多好!
這裡隨便科普一下,「福建蝦面」有三種,初次到新加坡的朋友往往分不清楚。
一種是煮的,配料有蝦、瘦肉片、菜葉、魚餅片,配湯亦可,干吃亦可,叫「福建蝦面」或「蝦面」。
一種是炒的,配料有蝦、蘇東、三層肉絲,加上酸柑和辣椒醬調味,叫「福建炒蝦面」或「炒蝦面」。
還有一種是用老抽炒的,用的是扁扁的黃色鹼麵條,配料有蝦、青菜、魚餅等,叫「炒福建面」。
話說回來,老巴剎竟有獲得米其林推薦的美食,當然還有不少網紅攤位。本文就不劇透了,大家自己去探索吧!
(80年代末的老巴剎,也是我記憶中的老巴剎。圖源:NAS)
第二個記憶是,大概小五還是小六那年,有一個傍晚,母親帶我們兄弟妹仨到老巴剎,她幹活兒,我們就在旁邊玩。當時,不知道是誰送了我一本圖書,講歷史的。我記得,第一篇就是講宋朝,說火藥是在宋朝時發明的,還附了彩色圖片,我讀著讀著,越讀越有滋味。也許我對歷史的興趣,就是從那時潛移默化的。
(老巴剎的鐘樓。圖源:老巴剎FB)
第三個記憶是,有個晚上,我們在老巴剎的那個鑄鐵的螺旋梯級那邊玩,應該是通往鐘樓的維修梯。當時我沒注意到,梯上原來有一窩大紅螞蟻,結果手上被叮了好幾口,至今心有餘悸。
當時,母親在老巴剎做午班,晚上十點多收檔,然後回家。回家之前,她總會打電話問我們,要不要打包。我們通常就讓她打包。待她回到家,已經幾乎一小時之後了,但我們還是吃得津津有味。那時窮,夜裡還能一人一份蝦面,實在是個享受。
現在每每看到老巴剎,就會想起母親和姨媽。
老巴剎的前世今生
老巴剎是新加坡歷史最久的巴剎,也是東南亞最早的鑄鐵建築之一。
如果我們從老巴剎的前身直落亞逸巴剎算起,那麼,它前世今生,到今年剛好是200歲了。
1819年,英國人萊佛士開埠新加坡,發展為自由港。三年後,1822年,他重新規劃新加坡市區,決定在華人移民登陸和聚居的直落亞逸,建一座木結構、亞答葉覆頂的魚蝦巴剎。「直落亞逸」是馬來語,「海灣」的意思。
1824年,英國人從馬來蘇丹和天猛公手裡買下整個新加坡島,連同檳城、馬六甲,組成海峽殖民地。不久後,馬六甲的峇峇富商大舉南下,帶動了新加坡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就在同一年,直落亞逸的魚蝦市場竣工,名叫直落亞逸巴剎。直落亞逸巴剎有一頭伸出來,伸到海面上,方便丟棄海產邊角料和垃圾。
(蓋著亞答葉的木結構巴剎)
不過,這座巴剎很快就出現各種結構問題,很不安全。沒辦法,14年後,直落亞逸巴剎重建。
(剛建成的新的直落亞逸巴剎)
(新的直落亞逸巴剎)
1838年,新的直落亞逸巴剎竣工,是座八角形建築,比原來的大一倍。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這座巴剎用了幾乎半個世紀,到了1879年,殖民地政府決定填海,把它拆了。後來填出來的部分,後來成了新加坡的中央金融區——珊頓道、羅敏申路。
填海工程結束之後,1890年,決定在填出來的土地上,重新建直落亞逸巴剎。
1894年3月1日,新的直落亞逸巴剎竣工,採用了從英國運過來的鑄鐵,採用維多利亞建築風格,占地5100平方米,沿用了原來的八角形,也就是今天我們見到的老巴剎。
(巴剎旁邊的沿街小販)
(左邊藍色箭頭就是老巴剎,攝於1937年)
大家也許要問,既然是新建成的巴剎,怎麼今天把它叫做「老巴剎」呢?
那是因為五年後,1899年,在附近建了一座俗稱「潮州巴剎」的Ellenborough Market,由於這是新的巴剎,於是,把1894年的那座就俗稱「老巴剎」。
有意思的是,「新巴剎」在1968年1月的一場火災中被焚毀。所以,今天我們只見到老巴剎,反而看不到新巴剎了。
(這張照片的背景就是老巴剎)
(1956年的老巴剎)
(70年代,維修中的老巴剎)
(50年代和70年代的老巴剎)
直落亞逸巴剎採用維多利亞建築風格,古典高雅。在巴剎正中的位置,在鐘樓的下方,原本有一個鑄鐵噴泉,1902年從老巴剎移走,放到烏節路巴剎。1930年移到了加東的一家酒店。後來又拆除,竟被人所遺忘。一直到1989年,人們在重修萊佛士酒店時,才發現化整為零的噴泉。後來,重新把它組裝起來,放在萊佛士酒店的棕櫚花園。
(圖源:萊佛士酒店)
直落亞逸巴剎最早是當著普通生鮮市場使用。到了1972年,由於這一帶已成為商業區,於是改為小販中心。1973年,列為受保護建築。
到了1986年,新加坡開始修地鐵,由於地鐵線路從直落亞逸巴剎底下穿過,於是,工程師把它整體拆除,所有構件送到裕廊保存起來。80年代末,鋪設鐵道工程完工之後,才重新把它在原址組裝起來。
(1989年,老巴剎重新組裝完工)
(90年代重新開業之後的老巴剎)
約定俗成,人們習慣稱它「老巴剎」,而不怎麼用正式名稱「直落亞逸巴剎」。於是,1989年,政府索性把正式名稱改為「老巴剎,沿用至今」。
(一套23個銅鐘,由「華族工人」敲響)
1991年,老巴剎正式重新開業。這時,從荷蘭引進一組23個銅鐘,掛在鐘樓,配一個「華族敲鐘人」,每15分鐘敲響,奏的是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的傳統曲子。
1996年,老巴剎增添了沙爹街。
2013年,老巴剎重新裝修,改善了通風,減少了攤位,增加了座位。
2020年,進行了一次小裝修。2021年重新開業,目前有2500個室內餐位和1200個室外餐位。說實話,我沒想到原來老巴剎能坐這麼多人。
老巴剎,承載著好幾代新加坡人的集體記憶,大家有空不妨走走,還是蠻有感覺的。
對了,忘了說,今天的老巴剎,除了本地特殊菜肴和小吃,由於是遊客打卡地,也有不少的中國小吃哦!
(現在的老巴剎。圖源:老巴剎,下同)
ABC丨編輯
CY丨編審
網絡資料整理丨來源
網絡資料整理丨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