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新銳導演劉慧伶以首部長片《刺心切骨》奪下捷克權威影展的最佳導演大獎。(中央社提供)
33歲本地新銳導演劉慧伶執導的首部長片《刺心切骨》(Pierce),奪得第58屆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最佳導演大獎。
這部華語電影由新加坡、台灣和波蘭三地合制,並獲得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IMDA)、台北電影委員會,以及台北文化基金會等機構的投資與支持。
《刺心切骨》導演劉慧伶(中)與兩位男主角曹佑寧(右)及首登大銀幕的劉修甫合影。(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提供)
《刺》故事背景設定在台灣,以擊劍選手兄弟檔溫子涵(曹佑寧飾)和溫子滐(劉修甫飾)之間陰暗且錯綜的情感為主軸,劇情圍繞人性黑暗、心理操弄以及家庭之間的矛盾,也是入選本次影展「水晶球主競賽」的唯一華語片。
導演劉慧伶的背景有趣,她曾是前國家隊擊劍選手,2010年曾代表新加坡參加東南亞運動會。20歲退役後,她開始專注電影創作,並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取得電影導演碩士學位。
曹佑寧(右)的擊劍手角色,性格暗黑。(前景娛樂提供) 以自閉症哥哥故事為藍圖
《刺》在捷克影展首映後獲得觀眾起立鼓掌三分鐘,並得到國際影評及評審的高度肯定。兩屆康城影展最佳音效師杜篤之也負責《刺》的音樂設計。
劉慧伶在6日舉行的頒獎禮上感動地說:「能入選已是一種榮幸,我沒想過能夠得獎,更別說是最佳導演獎。」她說這個獎項不僅肯定了她和團隊的努力,也讓她能和觀眾席上的家人一起分享這個時刻。《刺》以劉慧伶自閉症哥哥的成長經歷和她本身的擊劍選手背景為故事藍圖,因此這次得獎對她和家人來說,意義非凡。
為了呈現擊劍決鬥的場面,以及忠實還原比賽的激烈競爭氛圍,飾演擊劍選手的曹佑寧和劉修甫集訓九個月。
劉慧伶、曹佑寧和劉修甫接受《聯合早報》視訊訪問,導演透露自己大概6歲時就想當導演,後來被電影《星際大戰》(Star Wars)和《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里很酷的「劍術」吸引,才當上擊劍選手,但她的最愛始終是電影。
新人劉修甫首次登上大銀幕,演技亮眼。(前景娛樂提供)
兩位男主角在影片中有很多心理情緒的演繹,彼此充斥著猜疑與揣測,哥哥因為在擊劍比賽時誤殺對手而入獄,弟弟則一直無法摸清哥哥心思,兩個角色都複雜並有層次,很考演技。
導演當初花了不少時間選角,她大讚兩位男主角銀幕化學效果出彩,「我以為弟弟角色比較難找,結果試鏡時,劉修甫一走進來就讓人驚艷,直覺就是他了!反而是哥哥角色找了四個多月,後來看到佑寧,我就問修甫覺得如何,他說『我真的不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兩個人的默契一拍即合。」
劉慧伶認為曹佑寧(右)和劉修甫雖然是首次合作,卻有銀幕化學作用。(Potocol提供) 曹佑寧難抽離陰暗角色
曹佑寧與本地導演頗有緣,兩年前,他曾參與本地導演蔡於位執導的科幻愛情喜劇《火星上的維納斯》,如今又與劉慧伶結片緣。
曹佑寧坦言,《刺》與他主演過的其他電影不同,角色非常黑暗陰沉,不容易抽離。他說:「拍這戲,心理壓力真的很大,拍完後一直處在一個很鬱悶的狀態。」
劉修甫也說,劇組在劇本排練上花了很多時間,加上演擊劍選手必須有說服力,「導演本身曾是擊劍選手,所以她在這方面給予很多執導,而且也不輕易放過我們,哈哈!」
劉慧伶(右五)與片中主創團隊,及兩位男主角曹佑寧(右四)和劉修甫(右六)在影展上合照。(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提供)
曹佑寧曾是棒球隊員,拍過得獎棒球電影「Kano」,運動細胞發達,但利劍無情,拍《刺》時兩人是否有受傷?
曹佑寧和劉修甫透露,他們畢竟不是專業擊劍手,訓練時輕微擦傷拉損很難避免,但導演補充,兩人穿上擊劍服後立即增加角色說服力,多少也為他們增加保護層。
劉慧伶說:「《刺心切骨》不是運動片,它比較屬於驚悚戲劇電影,我能說大家會看到跟以往很不一樣的曹佑寧。」
劉慧伶(左)從影展評委手中接過最佳導演水晶球獎座。(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提供) 重新肯定對哥哥的愛
問導演,最讓她「刺心切骨」的是什麼?她沉思了一下說:「應該是想到我哥哥吧。小時候我們一直手牽手,我以為他是愛我才會一直拉我的手,後來知道他有自閉症,原來是這樣,所以我也會拉住他的手……我覺得拍這部片對我來說是在治療一種創傷,也是重新肯定我對哥哥的愛。」
曹佑寧和劉修甫覺得讓他們「刺心切骨」的是,當他們希望得到的愛並非自己想像中的,就會感到失望和痛心。導演希望通過這部電影探討「愛」的本質,她說:「如果我們愛的人並非自己印象中的樣子,我們還會無條件去愛嗎?」
圖/文:取自《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