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许多新商场如火如荼建设中,但现有的多个商场却在苦苦挣扎,苦于没有顾客上门消费。
半岛电视台(Aljazeera)报道,马国政府3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该国拥有3300万人口,拥有1000多个购物中心、商场和大卖场。其中40%位于雪兰莪和吉隆坡地区。
马国国家房地产信息中心 (NAPIC)也透露,至少有33个“即将建成”的综合商场,将带来113万平方米(1200万平方英尺)的零售空间,而且还有至少十个新商场正在规划中。
尽管购物中心不断扩张,但马国国家房地产信息中心数据显示,马国零售空间的使用率低于疫情前,去年为77.4%。而且,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和商场的出现,也让现有一些环境条件不佳的购物中心遭到边缘化,无法与新商场竞争。
当地记者走访白沙罗地区(Damansara)的数家购物中心,发现那里消费者的人烟稀少。就连知名的柏威年广场(Pavillion)在白沙罗岭(Damansara Heights)的分行即将在10月开业,目前仍未引起太大的关注。
报道指出,尽管马国去年经济增长稳定,达到3.7%,但令吉兑美元汇率持续下跌。全球房地产咨询公司莱坊(Knight Frank)去年分析马国经济时也点出,“整体充满不确定性,抑制了消费者支出。”
消费者注重体验感马国购物中心协会会长Phang Sau Lian表示,部分商场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包括地点不理想、交通不便和过度饱和。因此零售商需要比以往更加努力,才能脱颖而出。
她说,近年来出现了较为显著的消费趋势,即餐饮店成为商场客流的主要推动力。目前,餐饮店占了商场空间的30%,比例还会持续上升。
位于白沙罗的3 Damansara商场,顾客不多。(图:半岛电视台)
房地产咨询公司世邦魏理仕-威廉氏达哈王(CBRE-WTW)顾问Foo Gee Jen表示,如今消费者逛街不再单纯是购物,而是寻求体验,就如TRX购物中心的公共花园和其他综合大楼的艺术文化中心等设施。
当中,一些难以吸引消费者的商场不惜转换跑道,引入不同的活动作为卖点,如马六甲一家商场内就在经营比特币挖矿场。
有些业者接受访问时指出,商场管理层为了协助他们提高生意率,会让他们把店铺换到人流较多的位置。若依然不奏效,他们就会考虑退租,换到别的商场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