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抑制伊蚊繁殖,我国计划在2025年第二季建成第三个生产带有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的雄性伊蚊的生产设施。这一举措将显著提升绝育伊蚊的产量,以应对日益增长的骨痛热症病例。
目前,我国已有两家生产厂,分别位于宏茂桥和加基武吉,由国家环境局和生物科技公司Verily运营。去年,这两家工厂每周生产约700万只带有沃尔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环境局已通过政府电子商务网站GeBIZ发布招标公告,为建设新厂征集投标。
新厂初期产量将达到每周200万只,逐步提升至600万只根据招标书,新厂预计在2025年第二季建成,并从第三季开始释放伊蚊。初期产量将为每周200万只,随后逐步提升至600万只。合约将于2026年3月31日到期,环境局有权选择将合约延长至2028年3月31日。若选择延长,新厂的产量将进一步提高至每周1000万只。
伊蚊绝育计划取得显著成效自2016年启动以来,伊蚊绝育试验计划已在全国多个试验地区取得良好效果。例如,武吉巴督、蔡厝港、淡滨尼和义顺等地区的伊蚊数量减少了90%以上。2019年至2022年的研究数据也显示,在释放带有沃尔巴克氏菌雄性伊蚊至少一年的地区,居民感染骨痛热症的可能性降低了77%。
环境局扩展绝育计划,覆蓋更多住宅区今年第一季度,国家环境局将伊蚊绝育计划扩展至五个新的住宅区,覆蓋范围增至48万户家庭,占本地家庭总数的约三分之一。2月20日,金文泰4道放飞了35万只带有沃尔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
生态平衡影响微乎其微南洋理工大学李光前医学院助理教授林觉涛表示,新厂的规模预计将显著扩展伊蚊绝育计划的涵盖范围,高效抑制伊蚊繁殖。他指出,带有沃尔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是针对性技术,只针对引发骨痛热症的伊蚊,因此破坏生态平衡的风险很小,甚至不存在。
骨痛热症病例数接近去年全年总数截至7月13日,今年本地通报的骨痛热症病例共计9874起,已接近去年全年的9949起。林觉涛提醒公众,尽管拉尼娜现象可能带来更高的降雨量,但降雨量与伊蚊滋生的影响并非直线式增长。他建议公众继续保持警惕,维持良好的住家环境卫生,以抑制骨痛热症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