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在2019年推出“30·30愿景”,冀望在2030年达到30%的粮食自给率。(联合早报)
作者 李国豪
为了提高粮食自给率,新加坡政府2019年宣布推出“30·30愿景”。
顾名思义,到了2030年,新加坡出产的农产品,要能满足新加坡人营养需求的30%。
这当中,20%为蔬菜水果,另外10%则来自鱼肉和鸡蛋等食物。
然而,这场征途如今走了一半,新加坡农业生产力却迟迟拉不起来,要实现“30·30愿景”,似乎已成痴人说梦。
数字会说话 新加坡食品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新加坡整体食品生产力已连续三年,连新加坡人口10%的营养需求都无法达到。
蔬菜:狮城产蔬菜占新加坡蔬菜总销量的比例从2021年的4.3%一路滑落,2022年只有3.9%,去年更进一步下滑至3.2%;
海鲜:狮城产海鲜占新加坡海鲜总销量的比例同样逐年下滑,2021年还有8%水平,到了2022年跌至7.6%,去年更进一步跌至7.3%。
只有鸡蛋的情况稍好。
鸡蛋:2023年,狮城产鸡蛋占新加坡鸡蛋总销量的31.9%,比2022年的28.9%和2021年的30.5%来得亮眼。
此外,新加坡农场的数量也是不增反减。 根据食品局今年5月的数据, 新加坡去年有254家持照农场,比2022年的257家少了三家。 粮食自给率迟迟无法提升,基本可归咎于两个环环相扣的因素:
成本太高;
需求太低。
成本实在太高啦!
众所周知,新加坡最缺三样东西: 土地、劳动力、水源。
要在有限空间里种菜养鱼,又要节省人力,那就离不开科技的运用。
这包括垂直农场、温室农场等高科技农场。
这类高科技农场的营运成本不低,要达到收支平衡,乃至开始赚钱营利,难度不小。
高用电量尤其挑战。
电费如果陷入激烈波动,将无可避免增加农场营运的难度。
近年来,地缘政治因素刺激能源价格上涨,导致新加坡电费水涨船高。
新加坡今年第二季(4月至6月)的电价为每千瓦时29.79分。
相较2019年同时段的每千瓦时22.79分,涨幅达31%。
由于营运成本实在太高,导致部分新加坡农场撑不下去,想跳进这个产业的潜在投资者,难免也踌躇不前。
加上全球创投资金近两年来因高利率环境而骤减,新加坡农业景况更是雪上加霜。
根据农业食品风投公司AgFunder的数据,去年新加坡食品和农业科技行业的交易价值从2021年的高峰,锐减90%至去年的1亿8700万美元(2亿5100万美元)。
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经营农场,没有雄厚资本恐怕行不通。(联合早报)
新加坡人购买意愿不高
投资成本砸下去了,东西又卖不出去,更是进一步压倒部分新加坡农场的另一根稻草。
新加坡人出了名精于消费。
民调机构YouGov的一份调查发现,虽然有一定比例的新加坡人自称会优先购买新加坡出产的蔬菜(41%)、鸡蛋(48%)和海鲜(32%),但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特别在乎食品的来源地。
此外,在表示会选择进口食品,而非新加坡食品的受访者当中,他们的主要考量分别是价格、品质(口感)和产品的多样化。
其中,价格无疑是新加坡农场业者的“痛点”。
如前文所述,在不少情况下,新加坡农场的营运成本远高于国外的农场,这直接导致国产农产品的价格高于进口货。
以职总平价超市今日公告的小白菜售价为例, 新加坡农场Yili Farm出产的小白菜每100克要价1.02新元,另一新加坡有机农场Vegeponics种植的小白菜,每100克则要价1.36新元。
相较之下,一款来自马来西亚的小白菜每100克的价格却低至0.49新元。
价格落差难免影响消费者对国产农产品的购买欲。
根据彭博社报道,有些已经结业的新加坡蔬菜农场业主声称,自己的农作物不受新加坡主要连锁超市的青睐,甚至有超市建议他不如直接重新包装来自马国的蔬菜,只因为“没人愿意付更多钱”。
一家新加坡养鱼场的业主据悉为了提高销量,甚至得同时经营餐厅和售卖海鲜汤的摊位。
狮城消费者对新加坡生产的农产品需求量并不高。(海峡时报)
如何解决?
老生常谈,亏本的生意没多少人会愿意做。
一些专家提出的建议包括,政府当局提供的补助应更具针对性。
例如,在政府拨款6000万新元设立的农业食品业转型基金(Agri-Food Cluster Transformation Fund)下,当局会根据经济可行性、农场生产力等指标发放补助。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