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SQ321班機事故發生後,由於事發情節實在太觸目驚心,加上新聞媒體廣泛報道,相信不少人儘管不在該趟班機上,也無可避免對飛行這件事心生恐懼。
據本地媒體報道,一些心理治療師就發現,因罹患飛行恐懼症而求診的新加坡人有增多的趨勢。
心理專科診所Psych Connect指出,他們一般每幾個月才會收到一例和飛行恐懼症有關的諮詢,但如今每天至少會有兩個類似諮詢。
雪上加霜的是,新航SQ321事故發生數日後,卡達航空一架從多哈飛往愛爾蘭都柏林的班機也遭遇強烈氣流,造成12人受傷。
該診所的創辦人薩娜妮(Sanveen Kang)說,這對部分人而言,形同「雙重打擊」:
「我認為這兩起事件的時間點是值得注意的,因為剛好發生在本地學校假期和國際學校的暑假,所以這兩到三個月人們會持續出遊。」
她表示,即使人們不在受影響航班上,他們也可能因為聽到航班乘客的轉述或讀到相關報道而產生飛行恐懼症。
Private Space Medical的首席治療師西蒂也指出,那些受飛行恐懼症所苦的人單單只是聽到有關旅遊的對話,就有可能產生症狀:
「我認為最好的做法就是陪伴他們,傾聽航空事故對他們造成什麼影響,以及他們如何嘗試應對。」
SQ321事故導致本地有更多人因飛行恐懼症向心理專家求助。(路透社)
搭飛機是最安全的交通方式之一
全球人口約有5%受到飛行恐懼症的影響。
飛行恐懼症可能產生的症狀包括頭痛、噁心、心悸和冒冷汗。
持平來說,航空運輸其實是最安全的交通運輸之一,空難的機率極低,類似SQ321遭遇的強烈亂流,同樣也非常罕見。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最新的數據顯示,2023年是航空史上最安全的一年,3700萬次飛行中僅發生一起飛機致命事故。
但相較其他交通方式,人們卻還是更容易對飛行心生恐懼,尤其每當罕見的嚴重事故一發生,幾乎都會有放大恐懼的效果。
美國911事件發生後第二年,有成千上萬的美國人改而開車出行,航空旅客數量因而下滑,但死於道路事故的人數卻增長了1595人。
由此可見,人們低估了開車的風險,卻高估了空難的機率。
從數據來看,搭飛機是最安全的出行方式之一。(聯合早報)
心理師如何處理恐飛症?
心理治療師一般會採用各種方式,包括通過交談、藝術療法等,來幫助飛行恐懼症患者克服恐懼。
航空可靠的安全數據也是其中一個很好的素材。一些心理治療師會利用這點,建議有飛行恐懼症的人試著了解數據,理性思考,用理性戰勝恐懼。
這包括挑戰自己原本的想法,並改變它們,例如自我提出一些問題:「飛行真的有這麼危險嗎?」、「我是不是誇大飛行的風險了?」。
一些心理治療師也會建議通過了解飛機的飛行原理來緩解緊張情緒。
還有部分心理治療師建議進行呼吸練習,即用口深吸氣,在胸部保持不動的同時,讓腹部膨大,然後再通過鼻子把氣體呼出去。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心理學家的說法,克服飛行恐懼症的最佳方法是讓患者在心理治療師的協助下,逐步接觸並適應飛行過程的各個階段。
過去甚至曾有航空公司聘請心理治療師在機艙內與心情緊張的乘客談話,幫助他們緩解恐懼情緒。
新加坡畢竟是個地狹人稠的島國,國人要出國體會他國文化,除了乘車到馬來西亞,搭船到印度尼西亞,基本上只剩搭飛機一途。
如果對乘搭飛機懷有恐懼,恐怕也會有些不便,如有必要,不妨嘗試上述緩解方式,或尋求專業心理師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