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社論:勞資政應更重視職場心理健康

2022-01-25

摘自聯合早報

社冠病疫情兩年來,突顯職場心理健康必須融入本地工作文化的迫切性。

所謂職場心理健康,也就是老生常談的工作壓力。不同時代,國人面對的壓力有所不同,反映到健康問題上,就是情緒多變、酗酒、高血壓、憂鬱症等等,可大可小,就看僱主和員工個人如何應對。一般認為,工時長、競爭日益激烈、科技發展太快讓人跟不上,以及生活成本高漲等等,都可能引發或加重今日員工的焦慮。

作者認為,勞資政三方必須共同面對僱傭關係改變帶來的挑戰,尤其要重視員工的壓力問題。(圖/pixabay)

新加坡人的工作狂熱在國際上出了名,在不同的調查中,國人的快樂指數並不高,工作壓力是關鍵因素。

「大辭職潮」是時下的「潮流詞彙」,疫情是催化劑,帶動了本地年輕人的跳槽風氣。疫情之前,跳槽主要是考慮薪水,但是今天跳槽的因素不一而足,新一代人的工作價值觀跟上一代有很大的差異。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年輕人追求理想,希望自己的才華獲得更多發展機會並不是壞事。

相比起來,年長或者屬於夾心層的中年員工就沒有條件那麼「瀟灑」,即使對工作不滿或感到壓力加重,更多會選擇努力適應,因為他們一般得養家或養自己,而不敢輕易離職。就算決定了換工作或轉換跑道,也終須面對未知和風險,而這又是另一種壓力來源。

(網絡圖片)

在疫情之下,有更多企業關注員工的職場心理健康,勞資政公平與良好僱傭聯盟(TAFEP)和一些社會組織、以及學者專家已更廣泛地討論這個課題。

大企業對這個課題認知較高,本地中小型公司面對經營發展的問題,要求員工做超時工作的現象普遍存在。但年輕一代的工作態度已有所不同,工作壓力過大留不住他們。

成立於2006年的銀絲帶(Silver Ribbon)組織起初主動接觸企業,推廣職場心理健康時屢遭拒絕,顯示當年的大環境對職場心理健康缺乏理解和重視。

如今,越來越多企業與銀絲帶接洽,有意展開各種活動,包括為管理人員和普通員工舉辦分享會、慶祝每年10月的世界心理健康日、為職員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輔導等等。更多企業開始實施更扁平的組織結構和文化,促進開放性的溝通、靈活的工作時間。

有些機構規定下班後,上司或主管人員不能通過簡訊、電郵與員工談論工作。

另有些僱主的做法別出心裁,值得企業界參考,如積極心理學學院(The School of Positive Psychology)去年年中開始,每個月為職員提供兩天的「心理健康假日」,讓他們在情緒紊亂、無法工作時不必出示任何醫療證明就能請假。

非盈利組織商聯中心(Bizlink Centre)同樣致力於把心理健康的認知推廣到企業中,讓它成為職場文化的一部分。

全球科技巨擘甲骨文公司(Oracle)在去年7月至8月期間,針對本地1000多名員工、經理和人力資源主管進行年度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新加坡有近七成打工族認為2021年是有生以來壓力最大的一年。高達92%受訪者對以往「事業成功」的定義徹底改觀,不再以追逐名利雙收為首要目標,反而更看重那些能為自身帶來價值和舒適感的工作。選擇工作時,他們會優先考慮:工作與生活平衡、心理健康,以及工作場所的靈活性。

(網絡圖片)

這項調查結果證實,我國已出現工作文化轉型的趨勢。

居家辦公是疫情間的應變模式,有利有弊,其最大的特點是模糊了員工的上下班時間。受薪者的一個普遍反饋是,工作時間更長了,而且還要兼顧家裡的瑣事,無法集中精神工作。

在「與冠病共存」的抗疫策略下,政府鼓勵僱主讓更多員工回公司機構上班,今後一段時間本地極可能是兩種工作模式並存。不管是上班或是居家工作,工作與生活平衡是不可忽視的環節。特別是僱主和人力主管必須意識到,企業要成長和取得成功,擁有健康的員工團隊是要素之一;反之,如果公司如同一個「壓力鍋」,充斥著負能量,員工們上班各個鬱鬱寡歡,怎麼會有生產力,又怎麼去市場競爭?

勞資政三方必須共同面對僱傭關係改變帶來的挑戰,尤其要重視員工的壓力問題。更健康的職場文化和更健康的國民,應是我們不斷努力追求的目標。

文章來源於網絡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


相关文章

  • 新加坡男幫妻子申請准證,卻因這一舉動遭拒簽、雙雙被罰$3500!
  • 網傳視頻男子遭人毒打 警逮一對男女起武器和現金
  • 酒後暴行!65 歲男子巴士站狠毆女鄰居,再襲警獲刑 18 周
  • 當啃老族伸手要錢 不肖女打老母入獄
  • 華僑集團季度盈利三年來首次下跌
  • 王瑞傑:美國退出全球領導角色 各國須攜手重建新世界秩序
  • 《我來報新聞2025》挑戰賽 入圍名單揭曉
  • 王瑞傑:政府須提供重新培訓 讓員工不會因科技進步而失業
  • 蟬群擾民 朱倍慶協市鎮會多方面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