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有多卷?實話難聽,不到中國的3%

2024-08-10

冷門歌手孫燕姿又上熱搜了,這次是因為要輔導六年級的小孩參加PSLE而被迫推遲營業。PSLE是新加坡的小升初,由於新加坡特有的分流制度,小升初特別重要。熱門評論里大家紛紛提到,PSLE一考定終身,堪比中國高考。

真的嗎?把PSLE比作高考,作為一種修辭手法是可以的,但就殘酷程度而言,這兩者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上。推而廣之,不少新移民家長(以及旅遊博主和留學機構),喜歡說新加坡教育比中國還卷。這完全是家長們在一個又一個的補習班裡迷失了自我之後得出的結論。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對真實數據視而不見。

內卷這個詞,在通俗意義上,是指很多人爭奪有限的資源,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軍備競賽。具體到教育制度,要衡量有多卷,我們只需要看兩個指標,有多少人以及有多少資源。後者除以前者,就是卷的具體量化。

先說中國大陸的情況。雖然每年中國大陸高校的錄取人數已經突破千萬,但大家也知道,不是每個大學都是好大學。清華北大每年招生合計不足一萬人,所謂C9合起來招生人數大概是四萬。

今年參加高考大多是2006-2008年出生的,當時每年出生人口都是1600萬左右。如果我們認為C9是優質教育資源,那麼一個2007年出生的中國大陸人,獲得優質資源的機率就是4/1600=0.25%,每400人有一個人可以上C9。

當然,C9是個可疑的概念,除了清華、北大、上交、復旦和中科大沒有什麼爭議之外,可能至少還有15個大學號稱自己是中國大陸前十。把範圍放寬,前二十的大學招生人數在10萬左右,再除以分母,比例大概是0.7%。

如果把所有985大學,共39所全部算上,那麼總招生人數大概是21萬。獲得優質資源的機率是1.5%。也就是說,一個中國人在同齡人中學業排名前1.5%,大機率也只能去一個985高校的冷門專業。現在的冷門專業是什麼不太清楚,我們當年的冷門專業包括但不限於給排水工程、社會學、環境工程等等。

再說說新加坡。在比較兩地的競爭激烈程度時,一個不太好定義的東西是大學之間如何對標?假如按照流行的排行榜(比如QS),大陸都沒有一個大學的排名可以比得上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當然,排行榜爭議很多,參考意義並不大,真按排行榜這文章沒法寫了。

我個人認為,整體來說,新國立、南洋理工(NTU)和新加坡管理大學(SMU)這三所,來對標中國大陸的前二十,應該是比較恰當的。這是一個討論問題的假設,不一定正確。

本地三大公立每年招多少人呢?NUS每年大約招7500本科生,NTU大約是6000人,而SMU,大約是2500人,合共16000人,其中大約10%是國際學生,除開後大概是14500本地學額。

上大學的這批人,大概是2005年前後出生的。新加坡男性要服兵役,加之有一些是工作後再讀大學的,要從入學年份推斷出生年份比較複雜。這裡取2003年的出生人數作為參考(前後那幾年出生人數變化也不大),當年總共出生37485人,其中公民32294人。考慮到新加坡是移民國家(後續還有一些人轉為公民),這裡我們取37485為分母會更接近真實情況。14500/37485=38.6%。也就是說,一個 2003 年左右出生的新加坡人,獲得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機率是38.6%,而中國大陸大約是0.7%,難度相差50倍。

按照新加坡教育部的統計,應屆生考上本地大學的比例大約是42%,如果考慮工作後回爐深造的,這個比例是50%。這和上面我粗略的計算基本接近,主要的差異,是新加坡其實有六所公立大學。除了上面三所,還有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SUTD)和新加坡理工大學(SIT),以及主要提供非全日制學位的新加坡社科大學(SUSS)。SUTD每年只收生幾百人,SIT大概是3000人,SUSS主要是給工作人士的,這裡先不討論。

SUTD和SIT雖然在國際上名氣不大,但是畢業生工資並不低。SUTD畢業生去年的起薪中位數達4800新幣,這個數字並不比NUS的工程學院低,也遠高於所有學校合起來的中位數4313;而SIT也有近一半的專業畢業生起薪中位數超過4000,軟體工程專業起薪中位數高達5400。因此,優質教育資源,其實是要比38.6%高不少的。

如果要再往上比較,新加坡傳統上最熱門的專業是醫學和法律,本地有兩個法學院(SUSS主要是非全日制教育,這裡先不考慮),兩個醫學院,每年合共收生約800人。考慮到成績最好的那些學生有不小的機率出國,可能只要考到前1200名就可以學醫或者讀法律了,對應的比例是3%。如果再考慮近幾年的就業新貴計算機科學,那麼每年這三個專業的招生人數可達2000人。基本上,只要成績在前5%,在新加坡讀一個最好的專業是沒有問題的。

拿這兩三個專業來對標清華北大應該不過分吧?清華北大在全國的錄取率不到1/1500,不到0.1%,難度是新加坡的30~50倍。即使只考慮占盡了政策優勢的北京考生,清北的錄取率仍然只有1%,仍然是新加坡的3-5倍。

在新加坡,只要成績保持在同齡人的前25%,應該就可以考上本地大學還不錯的專業(夠不上計算機,但可能可以讀讀電子信息大類)。如果小孩目前在還過得去的小學,那麼只要成績保持在年級的中等偏上(30~40%),應該就差不多了。對於不想卷的家長,這可能是一個有意義的錨點。刻舟求劍地看,這個成績這個專業,畢業的平均起薪,大約是4500新幣。

最後簡單說一說,既然新加坡的優質教育資源不難得到,但是為什麼這個過程總是給人一種卷得特別不人道的印象? 類似的其實還有香港:香港媽媽有金句,要贏在子宮裡。但其實香港八所公立大學的本地錄取率並不太低(比新加坡略低,但也是比大陸容易一個數量級以上)。

這裡面主要原因,當然是中產式育兒的囚徒困境:別人捲起來了,我要不要跟?但具體到新加坡,諸多歷史遺留問題也讓這種過程看起來不太人道。比如以前小學四年級就開始搞分流。小升初之所以殘酷,也是因為其成績會直接決定學生進入哪一種源流:前10%進直通車、大約60%進入快捷源流(包括直通車),30%進入普通學術源流,剩下10%進入普通工藝源流。和中國相比,這種分流從中考提前到小升初,自然讓這種軍備競賽也提前了。

當然,這些年新加坡的教育系統也在變化。從今年開始,小升初的分流已經取消,代之以按科目難度分班的方式。從理論上,小升初一考定終身的說法已經不太恰當。不同的求學路徑之間,界限也在變得模糊。以前從理工學院要申到本地大學非常難(20%左右),現在這個比例已經提升到30%,這些年新增的大學學位,幾乎全給了理工學院畢業生(而不是傳統的初級學院畢業生)。在出生率持續下降的大背景下,可能不久的未來,每個人都能上本地大學。


相关文章

  • 她,在尼姑庵長大,婚後被家暴,獨自撫養2娃,現在過得怎麼樣?
  • 來新加坡2年後申請小一被拒,轉戰賽道,6歲KET130,終於順利入學!
  • 2025年度新加坡15大最佳僱主最新出爐!星展銀行連續3年穩坐第一,你還不快快準備投簡歷🤩
  • 李光耀眼中的日本:在傳統桎梏與時代浪潮間徘徊的島國命運
  • 🇸🇬東海岸超人氣煮炒!開到凌晨3️⃣點的「新海山菜館」100多道煮炒美食等你來吃🔥🍽️
  • 📣 端午粽子大全 !新加坡最好吃的傳統粽子全在這裡啦! 先買先吃先享受😙
  • 新加坡「地下城」美食盤點!全島多地都有!這9家性價比更高
  • 匯率不斷上漲,新加坡銀行存款利率哪家強?
  • 在新加坡小學當班幹部,和中國太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