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新加坡是全球的的已開發國家之一,它的發達不僅僅是體現在經濟發展水平層面,他們的醫療水平在國際上也過得了許多讚譽,更是長期居於亞洲第一,世界前十的位置。每年都能吸引幾十萬甚至百萬的外國患者到新加坡接受治療。在過去幾年疫情肆虐時,新加坡的病死率僅為0.117%,更加證明了其頂尖的醫療實力,是最有能力應對重大醫療危機的亞洲國家。
之前我們提到過,新加坡已有13家醫院和醫療機構獲得國際聯合委員會品質認證(JCI),占獲得認證的亞洲醫療機構的三分之一,其醫療實力可見一斑。而新加坡醫療水平的發達不僅僅只是靠其醫療機構得到了JCI的認證這麼簡單,而是由新加坡整個大環境決定的。
一、新加坡發達的醫療水平離不開他們強大的製造業的支持。
生物製藥是新加坡的支柱產業之一,得到了新加坡政府的大力支持。從2000年開始,新加坡政府就提出了「國家生物醫學科學戰略」。據新加坡貿易和工業部(MTI)稱,2005年至2015年間新加坡像生物醫學領域投入了73億新元(約55億美元);2016年,又根據一項五年研發支出計劃投入了40億新元(約30億美元)。新加坡政府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持續投入,吸引了包括葛蘭素史克、默沙東、艾伯維等世界級製藥和生物公司來此發展,並將其設定為亞太地區總部。這些國際藥企的加入,為新加坡醫療服務業帶來了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了生物醫藥行業的創新和生產,加強了新加坡在全球生物醫藥領域的競爭力。隨著生物醫藥行業的發展,新加坡醫療服務業在治療技術、藥物研發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為居民提供了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和治療方案。而新加坡高端的精密製造業為醫療產業提供所需的複雜零部件和設備,這些產品在醫療科技等領域發揮關鍵作用,促進了醫療產業的創新和發展,提高了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二、新加坡的醫療體系以其高效和成本效益著稱,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評為亞洲最有效的醫療衛生系統。
新加坡的醫療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相對較低,但人均預期壽命卻很高。根據2019年的數據,新加坡的人均醫療支出為2280美元,人均預期壽命為82.9歲,而醫療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4.5% 。與此同時,許多西方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等,其人均醫療支出普遍在4000美元以上,但新加坡的醫療效率在全球排名中位居前列,顯示出較低的醫療成本與較高的健康成效 。
新加坡的公共醫療體系由政府主導,以公立醫院和綜合診所為基層醫療服務的主體。綜合診所(Polyclinics)由政府經營,為公民或永久居民提供有折扣的醫療服務,而家庭醫生式診所(General Practitioners Clinics)則多為私人運營 。此外,新加坡還擁有多家專科醫院,提供更為專業的醫療服務。不同級別的醫院所管轄的疾病範圍也不同。新加坡實行有效的醫療分診制度,大多數初級診療在社區診所完成,醫院則集中處理更複雜的病例。這一制度提升了醫療資金的使用效率,避免了醫療資源的集中和擠兌。如果一位居民在新加坡患病,那麼首先他要去基礎醫療單位看診,包括社區醫院、診所和護理院。這些基礎醫療單位可以解決居民日常碰到的絕大多數疾病問題,例如感冒、咳嗽、小傷小痛等等。如果一些疾病在診所或者社區醫院看診有局限性,那麼就需要診所醫生寫推薦信,將病人送去綜合性醫院向專科醫生進行就診。再者,如果碰到綜合性醫院不能應付的疾病時,患者則會轉入專科醫院就診。專科醫院例如癌症治療中心,精神病治療中心等。
三、新加坡建立了包括政府補貼(Subsidy)、保健儲蓄計劃(Medisave)、健保雙全計劃(MediShield Life)和保健基金計劃(Medifund)的"S+3M計劃",確保了醫療保障體系的高效運行。
政府補貼(Subsidy):新加坡政府按照門診和住院兩種類型來為病人提供財政補貼。其中,就門診看病而言,政府為成年人補貼50%,對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和65歲以上的老人補貼75%。而對於住院患者,根據住院條件的差別,病房分A、B1、B2、C四個等級。對各等級病房的補貼率分別為0、20%、65%和80%。如果每次總住院費超過500新元(C級)至1000元(B2級),即可啟動保健儲蓄。
保健儲蓄計劃(Medisave):作為3M計劃的基礎,Medisave是一項強制性儲蓄計劃,允許個人為自身及其直系親屬的醫療費用進行儲蓄。Medisave的使用範圍廣泛,包括住院費用、日間手術費用、特定慢性病治療等。該計劃鼓勵個人對自身健康負責,並通過儲蓄為未來可能的醫療費用做準備。
健保雙全計劃(MediShield Life):MediShield Life是一項政府主導的大病保險計劃,覆蓋所有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它為重大疾病和長期醫療需求提供額外的財務保障。MediShield Life的保費可以用Medisave帳戶支付,確保在面臨高額醫療費用時,個人不會因經濟負擔過重而無法獲得必要的治療。
保健基金計劃(Medifund):Medifund是政府設立的援助基金,旨在幫助經濟困難的新加坡公民應對醫療費用。Medifund確保即使在最貧困的群體中,也能得到基本的醫療照顧,防止因病致貧。
"S+3M計劃"的高效運行得益於其綜合設計和相互補充的特點。以Subsidy為基礎,首先通過Medisave強調了個人對健康的責任,同時通過MediShield Life提供集體風險共擔機制。其次Medifund作為安全網,保障了最弱勢群體的醫療需求得到滿足。
此外,新加坡的醫療保障體系還包括私人健康保險作為補充,以及個人綜合型終身醫療保險(Integrated MediShield Plan),後者是一種自願性保險,提供比基本健保更全面的覆蓋,並可由居民根據自身需求選擇購買 。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的醫療保障體系強調個人責任,鼓勵公民為自己的健康負責,並通過整合社會資源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同時控制服務成本,確保服務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
四、新加坡被全世界認為擁有最清廉的醫療體系。
醫療腐敗不僅會損害醫療質量和效率,也會增加醫療成本和負擔、削弱人民對醫療制度的信任和滿意度。為杜絕醫療腐敗現象,新加坡展開了一系列舉措:
1.提高醫療從業人員待遇。新加坡通過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和福利,確保醫療從業人員能夠獲得與其專業水平和工作負擔相匹配的收入。這不僅提升了醫療人員的職業尊嚴,也減少了因經濟壓力導致的不正當行為動機。
2.建立嚴格的監督和問責機制。新加坡政府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以確保醫療行業的公正性和規範性。其中包括《預防貪污法》、《醫生註冊法》和《藥品法》等。這些法規界定了醫療從業者的權利與義務,確立了行業標準與操作規範,嚴禁任何不當及不道德行為,並規定了相應的懲罰措施。這些法規的制定不僅強制性和約束性十足,更體現了公平與正義。
3.完善公正的法律制度。新加坡政府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以確保醫療行業的公正性和規範性。其中包括《預防貪污法》、《醫生註冊法》和《藥品法》等。這些法規界定了醫療從業者的權利與義務,確立了行業標準與操作規範,嚴禁任何不當及不道德行為,並規定了相應的懲罰措施。
4.培養良好的社會風氣。新加坡政府深信,醫療行業的反腐倡廉不應僅由政府單方面推動,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同樣至關重要。為了營造正直的社會氛圍,政府採取了多元化的策略和方法。首先,政府致力於通過教育、宣傳和培訓等渠道,提升公眾對醫療反腐工作的理解與支持。這包括鼓勵民眾積極揭發醫療領域的腐敗行為,並確保舉報人的權利得到充分保護。其次,政府通過獎勵、表彰和推薦等激勵機制,對醫療行業的傑出人才和模範行為給予肯定和推崇。
通過這些綜合措施,新加坡政府旨在促進醫療行業的廉潔和專業精神,確保醫療服務的質量和安全,維護公眾的福祉和信任。
五、新加坡的醫療服務質量之所以高,還有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以患者為中心的培訓和評價體系。
新加坡的醫療專業人員從教育階段開始,就接受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服務理念的灌輸。他們不僅學習醫療知識和技能,還學習如何與患者溝通、理解患者需求、保護患者隱私、維護患者尊嚴等。而且,新加坡醫療機構定期進行患者滿意度調查,收集患者對醫療服務的反饋,這些數據被用來改進服務流程和提高服務質量。滿意度也是衡量醫生獎金高低的指標,直白的來說,對患者而言,一個醫生的金字招牌並不是他的學術成果,而是他的滿意度分數。
此外,各個醫療機構也會採用持續質量改進(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CQI)的方法,不斷分析服務過程中的問題,尋找改進機會,確保醫療服務的持續提升。
六、新加坡醫療機構的中英雙語服務不僅提升了醫療服務的國際化水平,也為本地和國際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新加坡是一個國際化的城市國家,擁有眾多國際居民和遊客,為滿足全球患者的就診需求,中英雙語的醫療服務是必然趨勢。雙語服務讓來自不同語言背景的患者都能獲得清晰的醫療信息和指導,提高了患者的就醫體驗。而且雙語服務確保了醫療專業人員與患者之間的有效溝通,減少因語言障礙引起的誤解,這對於準確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
綜上,新加坡的醫療體系成功地結合了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市場機制,同時注重個人責任和社會共濟,以及對醫療從業人員的培養和其嚴格的監管機制,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其醫療體系的高效和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