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出50萬新元也不足惜! 從小立志行醫的年輕新加坡醫生畢業才一年就毀約

2024-08-16

這幾位醫生,不曉得連續工作了幾個小時?(聯合早報)

作者 侯佩瑜

年27歲的Faith Choo來自醫生世家,父母兩人行醫30多年,在工作中獲得巨大的成就感。 受父母的啟發,Faith打從13歲起就志願成為一名醫生。 不過,身為醫生的父母並不支持她的決定,兩人不希望女兒步自己後塵,走上這條艱辛的路。 父母一再勸她不要從醫,她依舊堅持夢想。 她對醫生這份職業的執著,卻沒有避免她遭遇重大的挫折,畢業才一年就支付五十萬新元毀約。 「這樣的工作是不可持續的」 Faith告訴媒體,醫學院的頭兩年感覺就如同高中生活重演,要學的知識很多,要背的材料也很多。從第三年起,校園生活才稍微變得有趣,因為白天可以到醫院「跟班」,向初級醫生學習,晚上則回家學習。 初嘗醫生的日常工作,Faith已逐漸感受到那份精疲力盡。

(Faith Choo) 對她來說,畢業後到醫院實習和當初級醫生最大的轉變是工作時間超長。才入行沒多久,繁重的日常工作、人手短缺和疲憊的感覺就接踵而來。 Faith剛入行時,正是冠病疫情的高峰期。她說: 「有時候,你會覺得自己比醫院裡的病人還要累。病人還能休息,但醫生不能,當你值班時,你無時無刻都得做出攸關他人生死的決定。你得承擔很大的責任,你想盡最大的努力去照顧病人,但卻力不從心,因為太累了,而且會覺得在這樣的狀態下不能做出安全的決策。 「那時我意識到,這樣的工作是不可持續的。」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她連續上班的第19天。 初級醫生在職業生涯的頭幾年都必須值夜班。這既是為了確保患者全天候獲得護理,也是所有新加坡醫生都必須經歷的一種」傳統」。 根據新加坡醫藥理事會的指導方針,初級醫生每周可工作最多80個小時,其中通宵值班不能超過24小時,並在通宵值班後最多花六小時處理交班工作或參加培訓。(相比之下,大部分其他工作的每周工作時長只有40小時左右。) 「這意味著你20多歲到30多歲之間,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去履行服務合約(bond)。這對我來說是行不通的。我不認為我有足夠的體能或毅力熬過那段旅程。」 新加坡政府為醫學教育提供大量補貼,根據本地的制度,醫科學生完成了五年課程後,必須在醫院實習1年才能正式成為醫生,接著得在公共醫療機構如政府醫院或綜合診療所履行5年的服務合約。 Faith才完成了1年的服務,還有近5年尚未完成。如果毀約,就得為尚未履約的每一年償還約10萬新元,5年就是50萬新元。 這不是一個小數目。 Faith不斷地自問,如果可以不再因為工作不斷受人審視、長期睡眠不足、身體不適,那麼這筆巨額費用是否值得?從長遠來看,犧牲了健康和青春是否值得?這樣工作五六年,會不會因此縮短几年的壽命? 「我覺得沒有必要影響自己的長期健康,這些錢是可以賺回來的。出乎意料的是,我的家人、朋友和同事都支持我離開的決定。當我在博客上寫這篇文章時,我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2022年7月,Faith毅然毀約,暫停工作三個月充電。 現在,Faith一邊在私人診所當代班(locum)家庭醫生,一邊攻讀心理健康畢業文憑。目前,她並不想要投入任何全職職位,因為她更喜歡兼職工作所帶來的自由。

(Faith Choo) 「例如,我可以隨時請假。我還可以選擇在診所工作還是做遠程醫療醫生。也就是說,我有更多時間去探索我感興趣的領域,比如生活方式醫學、心理衛生,和預防醫學。」 想要毀約的醫生不止她一個

(新明日報) 根據《今日報》今年6月採訪了在本地共醫療機構的七名初級醫生後報道,儘管工作時間和工作量因公共醫療機構地點而異,這七人都表示已過度透支,當中許多人正在考慮辭職。 他們都選擇匿名受訪,以免接受訪問影響他們的職業生涯。 快30歲的Bryan是一家政府醫院工作的醫務人員。他說,儘管要向衛生部支付一大筆違約金,但他還是想提早解除合約,到私人診所工作。 他的月薪約為5000新元,但不包括他周末值班的津貼。相比之下,代班醫生的平均月薪為1萬新元。 「除了薪水比較高,代班醫生的工作時間更好,更靈活,有更多時間從事行醫以外的事情。」 Bryan透露,一些初級醫生甚至無需自費賠償解約金,據他了解,有私人診所已聯繫了他的幾個同行,讓他們跳槽當代班醫生,還提供幫他們償還解約金的甜頭。 另一名27歲的醫生說,她已通過貸款來支付毀約金,今年到私人診所做代班醫生。 她說,通過接更多的臨時工作,如今每月能賺到1萬4000至1萬8000新元。 不過,衛生部6月28日回復《今日報》詢問時說,「與傳聞相反」,初級醫生離開公共醫療機構的比率在2015年到2023年之間保持穩定,在3%到6%之間。 事實是,醫生過勞的問題不是新加坡獨有的,世界各國政府都在為解決醫療保健行業工作倦怠的問題苦惱。 新加坡當局也知道問題所在,衛生部在2021年曾成立初級醫生身心健康全國委員會,從三方面檢討醫療實踐和指導方針,並提出改進建議。 這三方面是:

初級醫生的工作流程模式與工作時間標準;

初級醫生的職業發展和培訓;

改善與初級醫生的交流,並與主要相關方合作建立包容文化,讓初級醫生能放心地針對精神健康事宜發表意見。

委員會今年5月已完成了檢討工作,並提出了這些建議:為初級醫生制定更明確的工作時間指引、加強職業指導、營造安全和支持初級醫生的工作環境。 另外,為了滿足人口快速老齡化的需求,衛生部控股公司到各國進行海外招聘,以補充本地勞動力。 上個月,新加坡衛生部就赴首爾舉辦招聘說明會,受到醫生和護士的熱烈歡迎,僅三天就有300人報名。 雖然醫生是一個有使命感職業,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但現代年輕醫生想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他們知道「不能為了讓他人取暖而引火自焚」。


相关文章

  • 大馬網友揭露「馬勞」回國後都愛扮有錢人!在新加坡打工時就吃Maggi面!
  • 開啟上班天的MCD咖啡一杯竟然只要S$1☕️ 優惠從即日起直至5月28日🤩
  • 新加坡必吃餐廳指南 7家本地人私藏美味,米其林與經典全收錄
  • YouTrip可以換馬幣啦,免費載你去新山🤩消費滿額送3% cashback,指定商店消費高達10% cashback~
  • 新加坡兩大剩飯盲盒App全攻略🤤便宜價買星級酒店自助剩菜➕麵包蛋糕驚喜袋,薅羊毛順便杜絕浪費!
  • 當 「孤獨死」 敲響警鐘:新加坡 PR 政策釋放暖意,國際生及工作者迎來身份規劃新機遇
  • 【數據PK】上海 VS 新加坡:生活成本大比拼,你更青睞誰?
  • 九歲抗癌小勇士重返校園!愛與支持照亮生命之路
  • 權力魔方轉動!黃循財新內閣暗藏三大玄機:雙副相制、65後全面接班、新生代閃電入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