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民众申诉银行存款突然被盗取的案件时有所闻,这类案件主要和恶意软件侵入手机有关。
最近有两组数据出炉,显示新加坡在打击这类骗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却也透露出新加坡人的警觉心仍有不少改善的空间。
第一组数据来自谷歌新加坡:
今年2月以来,本地安卓手机用户当中,有约90万次下载高风险手机应用的尝试被安全系统“拦下”。
第二组数据来自新加坡政府:
本地今年上半年只有95起和恶意软软件诈骗有关的投报,和去年相比大幅下滑。去年一整年共有多达1899起投报。
这两组数据透露了什么讯息?
如果没有被挡住,搞不好会更多人受骗。
何谓高风险应用?诈骗分子通常会通过钓鱼、求职、投资等手段,诱骗受害者点取连结,在手机安装恶意软件。
这些恶意软件在安装过程中,经常会要求获取监控屏幕或读取SMS简讯的权限。
这两种权限是诈骗分子盗取受害者敏感信息,并盗取钱财所需的“钥匙”。
苹果和安卓是本地手机主要的两大生态系统。其中,又以安卓手机系统遭不法分子侵入的风险更高,是诈骗活动的“温床”。
这是因为安卓手机系统允许用户从非官方渠道下载第三方应用。
受害者一旦安装恶意软件,就陷入了遭骗子远端诈取钱财的风险之中。(联合早报示意图)什么是加强版安全系统?有鉴于此,谷歌今年2月与新加坡网络安全局合作,推出一项名为Google Play Protect的保护机制。
这套保护机制能自行侦测用户手机是否下载高风险应用,并采取行动阻止他们安装。
该保护机制已逐步装入本地所有安卓手机并预设运行,用户若要取消保护机制,就必须手动解除整套Google Play Protect系统的运行。
在保护机制运作下,一旦本地安卓用户尝试从非官方渠道,包括网络浏览器、通讯软件应用,或者文件管理平台上下载具潜在风险的可疑应用程序,安全系统就会进行阻挡,并向用户解释阻挡的原因。
也就是这套系统,从今年2月以来,阻止了本地用户多达90万次下载有害软件的尝试。
Google Play Protect能阻止用户下载有害软件。(互联网)恶意软件是“万恶起源”根据新加坡警察部队等相关单位的资讯,和恶意软件有关的诈骗主要通过以下程序进行:
如果没有下载恶意软件,后续憾事应能得以避免。
除了谷歌推出协助阻挡用户下载来历不明应用程序的保护措施,本地银行7月也宣布,将逐步让用户停止使用一次性密码(OTP)登录银行账户,由安全性更高的数码认证(digital token)取而代之,后者能确保只要手机还在个人手上,就无法让骗子从远端得逞。
换句话说,过去让不法分子能见缝插针,盗取无辜民众钱财的两个要素已遭掐断。
安卓手机用户在保护机制运作下,不能再随意下载来历不明的高风险应用是第一道防火墙。
停用一次性密码(OTP)是第二道防火墙,使骗子远端登入受害者银行账户的风险降低。
但最重要的防火墙,恐怕还是一般民众对诈骗的警觉性,今年2月以来本地手机用户仍有多达90万次尝试下载高风险应用,说明了这道防火墙有待加强的空间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