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組數據出爐,顯示新加坡在打擊這類騙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卻也透露出新加坡人的警覺心仍有不少改善的空間。
第一組數據來自谷歌新加坡:
今年2月以來,本地安卓手機用戶當中,有約90萬次下載高風險手機應用的嘗試被安全系統「攔下」。
第二組數據來自新加坡政府:
本地今年上半年只有95起和惡意軟軟體詐騙有關的投報,和去年相比大幅下滑。去年一整年共有多達1899起投報。
這兩組數據透露了什麼訊息?
如果沒有被擋住,搞不好會更多人受騙。
何謂高風險應用?詐騙分子通常會通過釣魚、求職、投資等手段,誘騙受害者點取連結,在手機安裝惡意軟體。
這些惡意軟體在安裝過程中,經常會要求獲取監控螢幕或讀取SMS簡訊的權限。
這兩種權限是詐騙分子盜取受害者敏感信息,並盜取錢財所需的「鑰匙」。
蘋果和安卓是本地手機主要的兩大生態系統。其中,又以安卓手機系統遭不法分子侵入的風險更高,是詐騙活動的「溫床」。
這是因為安卓手機系統允許用戶從非官方渠道下載第三方應用。
這套保護機制能自行偵測用戶手機是否下載高風險應用,並採取行動阻止他們安裝。
該保護機制已逐步裝入本地所有安卓手機並預設運行,用戶若要取消保護機制,就必須手動解除整套Google Play Protect系統的運行。
在保護機制運作下,一旦本地安卓用戶嘗試從非官方渠道,包括網絡瀏覽器、通訊軟體應用,或者文件管理平台上下載具潛在風險的可疑應用程式,安全系統就會進行阻擋,並向用戶解釋阻擋的原因。
也就是這套系統,從今年2月以來,阻止了本地用戶多達90萬次下載有害軟體的嘗試。
如果沒有下載惡意軟體,後續憾事應能得以避免。
除了谷歌推出協助阻擋用戶下載來歷不明應用程式的保護措施,本地銀行7月也宣布,將逐步讓用戶停止使用一次性密碼(OTP)登錄銀行帳戶,由安全性更高的數碼認證(digital token)取而代之,後者能確保只要手機還在個人手上,就無法讓騙子從遠端得逞。
換句話說,過去讓不法分子能見縫插針,盜取無辜民眾錢財的兩個要素已遭掐斷。
安卓手機用戶在保護機制運作下,不能再隨意下載來歷不明的高風險應用是第一道防火牆。
停用一次性密碼(OTP)是第二道防火牆,使騙子遠端登入受害者銀行帳戶的風險降低。
但最重要的防火牆,恐怕還是一般民眾對詐騙的警覺性,今年2月以來本地手機用戶仍有多達90萬次嘗試下載高風險應用,說明了這道防火牆有待加強的空間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