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收生计划(Direct School Admission, 简称DSA)自2004年起实行,让学生凭学业成绩以外的才华与潜能,在参加小六会考或O水准会考前,直接获某所中学或初级学院录取。
DSA推行20年,申请人数逐年参加,家长们似乎越来越会“玩”这个入学法。
去年,当局在本地的3万8088名小六生当中,收到来自1万4500名学生的3万8000份中学直接收生计划申请,创下历史新高。
换句话说,近40%的小学六年级学生申请了DSA。
小六生可以凭借下列领域的才华或潜能申请DSA:
体育运动
视觉、文学和表演艺术
辩论和演讲
科学、数学和工程
语言与人文学科
制服团体
领导力
Paideia Learning Academy的联合创始人Jacqueline Chua受访时说,学院九年前开业时,家长们以为 DSA仅限于体育或艺术。
但近年来,DSA的录取变得更多元,包括环境科学、摄影、媒体等等,这虽然让DSA更具吸引力,但也使竞争更加激烈。
学生在申请时可列出最多三个选项,可选择以同个才艺报读三所学校,或以不同才艺申请同一所学校。
去年,大约三分之一的DSA申请跟体育运动有关,四分之一与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相关。其余的申请则是领导力与制服团体、表演艺术、创业与创新、语言与人文学科、视觉艺术,以及设计与媒体领域。
提供DSA的学校可灵活决定遴选和评估标准,并在遴选过程中坚持透明、客观、包容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当学生入围时,得参加由DSA学校进行的面试或试镜等。
去年只有大约三分之一或4400多名学生成功通过DSA入学。换句话说,另外1万1000人还是得靠小六离校会考(PSLE)成绩申请中学。
其实,直接收生计划的名额,比符合条件的学生多。教育部为每届学生提供约20%的DSA名额,即在2023年提供约8000个名额。
“落选”的这一批,当中有家长以为自己的孩子很有才华,但其实还不够资格,当然也有人只是抱着碰碰运气的心态报名。
放学时分,小学生搭乘校车。(联合早报)
申请DSA的人数越来越多,理应是好事,一方面孩子们的才华得到赏识,另一方面家长不再把孩子学习成绩看得这么重,想要从小就好好发掘他们的才华潜能,让现在的小学生12岁之前就已经有点本领。
只不过,好些家长之所以走“直接收生计划”这条路,其实是担心孩子的成绩不够好,尝试博取多一个机会,让孩子到心仪的学校就读。
有些则是担心PSLE改革后学生分数差距大幅减小,就读热门中学竞争恐怕更激烈,因此想通过DSA抢先一步让孩子进入中学。
一些更是单纯想要通过DSA把孩子送进名校,与帮助他们培养兴趣一点关系都没有。
无论如何,这都是本末倒置的做法。DSA的初衷是让学生凭借真正的才华和兴趣进入理想的学校,而不是通过走捷径上中学。
最糟糕的是,孩子两头不着边,兴趣没培养好,成绩也不怎样,还因过度施压导致孩子失去对学习应有的热情和兴趣。
熊掌与鱼很难兼得?
不少新加坡父母发掘孩子才华的“方法“,不是看到孩子有某些潜能,而是先送他们到兴趣班“揠苗助长”。
有的甚至是看哪一门才艺比较冷门,就送他们去学哪个,增加“脱颖而出”的机会。
然而,DSA“没有包吃”,不是妥妥进入心目中好学校的途径,父母因此还是会抓紧的学术表现,仍让他们上补习班,小学生们难以分身乏术。
这也间接代表本地40%的小六生当中,大部分很可能在过去的好几年里,都在上课外活动和补习班。
家长们认为想要崭露头角,除了平时要下功夫,譬如一周送孩子上芭蕾舞课两次,也要常常参加比赛拿些奖项,才是最标准申请DSA“简历”。
北源小学学生参与户外体育活动。(北源小学提供)
家长总是能找到孩子需要“加强”地方
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本地出现不少专门协助学生为DSA选拔做好准备的培训班。这些课程包括篮球、足球、排球、舞蹈、戏剧等多个领域,甚至包括面试技巧的训练。
目前还没有关于这整个行业增长的官方数据,但《亚洲新闻台》采访了的五家学院表示,与DSA相关的业务一直在蓬勃发展,这些年来报读人数增加了三倍。
家长们不惜重金让孩子接受培训。举例来说,四天的篮球训练营收费约309元,而为期三天的面试技巧课程收费高达750元。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