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不是菜!看新加坡式华语和普通话差多大

2024-08-30     静姝     4245

多元文化交融,是新加坡的一张独特“名片”。在这片土地上,华人占了总人口的74.1%,而每当不同种族的人们聚在一起,他们的语言就像调色盘上的色彩,相互渗透,于是 “新加坡式华语”便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而成。

你有没有想过,这种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的华语,是如何演变而来的?你是否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过一些既亲切又新奇的词汇或短语?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新加坡式华语”的那些事儿。

“青菜”不是菜!看新加坡式华语和普通话差多大

(牛车水,新加坡唐人街,图源新加坡旅游局官网)

英语、马来语、华族方言大融合?

新加坡华语的“进化史”

新加坡有四种官方语言,分别是华语、英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不同于中国的标准汉语,“新加坡式华语”它融合了英语、马来语以及丰富的华族方言元素,是一种有着独特魅力的汉语变体。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回溯至1819年新加坡开埠之初,这个自由港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迅速崛起为东南亚的经济贸易中心。无数华人移民怀揣梦想,跨越重洋,在这片热土上安家落户。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勤劳与智慧,还有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闽南话、粤语等,这些方言在早年的私塾中回响,成为学子们交流的桥梁。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人的方言、华语、马来语、殖民者的英语在这片土地上交织在一起,彼此影响,相互渗透,孕育出了一系列新颖独特的词汇。它不拘一格,吸收并融合了英语、闽粤方言乃至马来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形成了既“接地气”又富有创意的语言风格。

在日常生活中,新加坡人习惯性地使用这种汉英混合、夹杂方言和马来语的口语化华语,它不仅便于交流,更体现了新加坡人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青菜”不是菜!看新加坡式华语和普通话差多大

这几句生活中的新加坡式华语

你一定要知道!

在新加坡的日常生活中,地道的新加坡式华语表达无处不在,它们或幽默诙谐,或生动形象,为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01 新加坡的菜市场—“巴刹”

“巴刹”是马来语中的pasar的音译,意思是市场、市集。在新加坡“巴刹”里,色彩斑斓的蔬果,香气四溢的小吃摊位,共同编织出一幅幅生动的市井生活画卷。

“青菜”不是菜!看新加坡式华语和普通话差多大

02 “吃还是包”

在繁忙的食阁里,当你点完一份香气扑鼻的鸡饭,可能会被问及:“吃还是包?”简单一问,实则是在询问你是打算“就地享用”,还是“打包带走”。如果选择“包”,别忘了准备一点额外的零钱(0.3—0.5新币)作为打包费哦。

“青菜”不是菜!看新加坡式华语和普通话差多大

03 “水草”是植物吗?

夏日炎炎,当我们买完冰凉的饮料,一般都会配上一根“水草”。这里的水草可不是植物,指的是“吸管”。这是因为吸管的英文是straw,而straw又有水草的意思,因此吸管在新加坡,便有了“水草”的别称。

“青菜”不是菜!看新加坡式华语和普通话差多大

04 “烧水”,是一个名词?

烧水,在新加坡可不是动词,而是指“热水”。“烧”来自于福建话的“sio”,意思为“热”。如果在食阁买饭时,听到有人大喊:“后面烧!”这证明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或茶水正在向你靠近,要记得小心避让。

“青菜”不是菜!看新加坡式华语和普通话差多大

05 亲切的“安哥安娣”

走在街头巷尾,你常常会听到“安哥”、“安娣”的亲切呼唤。这组词汇由英文中的auntie、uncle音译而来,是新加坡人对年长者的称呼。

“青菜”不是菜!看新加坡式华语和普通话差多大

06 职场小词典:做工、放工、花红

在新加坡,“做工”即工作,“放工”则是下班的代名词。有时,你可能会听到有人抱怨“做工到很晚”,短短几个字便透露出工作的辛劳和不易。但努力总是有回报的,“花红”则指的是津贴或奖金,它是公司对员工辛勤付出的奖励,是职场中的小确幸。

“青菜”不是菜!看新加坡式华语和普通话差多大

07 骗话?其实是谎话

“骗话”二字,听起来有些俏皮,实则指的是谎话。当你听到朋友说:“他讲的都是骗话,不要信!”这句话的意思是提醒你不要相信那个人说的谎言。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