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泰國政治世家西那瓦家族的貝東丹·西那瓦,作為泰國前總理他信的女兒,榮登泰國最年輕總理的寶座,這一事件引發了關於東南亞地緣經濟格局的熱烈討論。在此背景下,長期以來備受關注的泰國「陸橋(Landbridge)」計劃再次成為熱議焦點。
圖源:FACEBOOK
泰南陸橋項目,本質上是在泰國南部的克拉地峽兩側建設兩座港口,並在中間構建一條包含公路、鐵路和管道的陸地交通線路,這個項目的設想是,原本需要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船隻可以在一側港口卸貨,經過陸橋運輸到另一側,然後再裝船繼續航行。
克拉運河的替代品
泰南陸橋的全長不超過100公里,與繞行馬六甲海峽相比,能夠節省大約1000公里的航程,平均可以縮短航行時間4天,同時降低運輸成本大約15%。泰國政府將這條陸橋譽為連接印度洋與太平洋的「黃金物流通道」,預期將為泰國帶來顯著的經濟收益。
據泰國政府的規劃,整個泰南陸橋項目預計需要投資大約2000億人民幣(摺合約400億新元)。他們計劃在2026年啟動全球招標,目標是在2030年完成建設並投入使用。
圖源:FACEBOOK
泰南陸橋項目實質上是著名的「克拉運河計劃」的變種,兩者在地理位置上非常接近,只不過一個是開鑿運河,另一個是建設陸橋。克拉運河計劃的構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868年,當時的泰國國王就提出了在克拉地峽開鑿一條運河的想法,希望它能成為東方的蘇伊士運河或亞洲的巴拿馬運河。
從航程上看,克拉運河能夠減少1200公里,縮短航行時間2到5天,這一想法頗具吸引力。然而,儘管過去了100多年,克拉運河的計劃始終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總是呼聲高而實際行動少。
泰國前總理塞塔上台後,考慮到克拉運河計劃始終難以吸引投資,他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路:不再挖掘運河,而是修建一座陸橋。因此,泰南陸橋計劃應運而生。
克拉運河若開通將對東南亞產生巨大影響
位於泰國春蓬府和拉廊府之間的克拉運河若能被成功開發,那將縮短從印度洋到太平洋大約1000公里的航程。目前,全球約30%的海上貿易和超過25%的石油運輸都需通過位於新加坡的馬六甲海峽。
圖源:FACEBOOK
自1960年代起,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便利用這一地理優勢,推動新加坡石油化工產業的發展,克拉運河的存在將不可避免地對新加坡的經濟造成衝擊,並可能改變東南亞的地緣政治格局。新加坡的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馬六甲海峽作為亞洲「咽喉」的戰略地位。
新加坡作為世界第三大煉油國,正是得益於馬六甲海峽的運輸便利。若克拉運河開通,途徑的國家和地區可能會模仿新加坡,利用原油運輸的便利進行產業布局,從而重塑亞洲的能源供應格局。克拉運河的建設影響的不僅僅是某個國家的經濟,而是整個東南亞地緣政治的變動。一旦建成,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可能失去東南亞中心的地位,而泰國則可能逐步成為該地區的戰略要地。
克拉運河的未來到底何去何從
他信曾提出過克拉運河的建設計劃,但在2006年的政變後,該計劃被擱置。隨著貝東丹的上台,克拉運河或泰南陸橋項目可能被重新提上日程。然而,該項目成本高昂,政治因素複雜,短期內實現難度較大。近期,柬埔寨德崇富南運河的開挖新聞,似乎又為克拉運河的開通增添了一絲可能性。
圖源:FACEBOOK
柬埔寨德崇富南運河項目耗資17億美元,歷時4年,預計將於2028年完工,由中國路橋集團承建,並將獲得長達40-50年的獨家管理權。這讓人推測,如果中國能夠資助柬埔寨的項目,那麼同樣耗資巨大的克拉運河項目,只要中國願意,也可能協助泰國完成。
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巨大差距。克拉運河項目的預估成本高達280億美元,是柬埔寨項目的約15倍,且需耗時10年,工程量也是柬埔寨項目的兩倍以上。
克拉運河的建設可能會將泰國南部與主體分割開,而南部四府居住著大量信仰伊斯蘭教的馬來人,這一地區的分離主義風險不容忽視。
儘管新加坡面臨著周邊港口的競爭挑戰,但其航運核心優勢依然穩固。新加坡港口的高效航運全球連通性、自由貿易港地位等因素,使其在東南亞的地位短期內難以被撼動。
關於克拉運河項目是否會影響新加坡港口的競爭力,新加坡財政部兼交通部高級政務部長徐芳達曾表示,新加坡應專注於如何保持其港口的競爭力和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