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坛上的不倒翁——李煜传

2024-09-05     静姝     4773

“走星海之路,唱星海的歌”行前在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演唱《黄河大合唱》

· 任作曲家协会主席 ·

70年代末期,国家剧场信托局董事副主席曾贵明为新加坡写作人协会与本地作曲家牵起了“红线”。在曾贵明的倡导下,1980年成立了国家剧场写曲人学会,会长是梁荣平先生,第二任会长是沈炳光教授。在曾贵明的撮合下,作曲人学会与新加坡写作人协会(后改称作家协会)携手合作,由作家写词或写诗,作曲家谱曲,开始了一系列的常年音乐会《我们的歌》,为新加坡的作家和作曲家提供了一个发表新作品的平台。这个系列一共举行了10多次,填补了当时新加坡缺乏本地创作的空缺,也培养了一批作曲界的中坚分子。

1986年国家剧场因为建筑结构的问题,变成危楼而被拆掉。国家剧场不复存在,但其属下的艺术团体团员不甘就此散掉,纷纷独立。写曲人协会也重新注册成为新加坡作曲家协会,注册地址为李煜传的家。继吴景廉博士之后,李煜传接任协会的主席。

作曲家协会的目标是联合本地作曲人才,积极推广本地创作并举行音乐会。协会收集会员的作品出版歌书,迄今为止一共出版了14本。同时也积极出版影像作品,例如CD激光唱片,卡式录音带等。1997年作曲家协会在李煜传会长的带领下,远赴中国北京,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了两场新加坡作曲家作品发布会。那应该是本地作曲家第一次在北京发布声乐与器乐作品的音乐会。

2004年李煜传因为肠癌,进医院割掉了长达几米的大肠。2005年他又入院,动了第二次手术。那一年我接任作曲家协会会长,直到2018年卸任为止。这两次手术以后,他经过短期的休息,又恢复了精力,继续在乐坛上发热发光,可见他生命力的坚韧。我想,音乐带给人的不只是精神上的陶冶,对身体健康也有正面的影响。美妙的音乐能够滋润人的身心,使感官充满艺术的美和希望。

· 创立合唱协会与音乐家协会 ·

2010年,李煜传带领新加坡作曲家协会的会员们,加上本地音乐界知名的音乐家发起并成立了新加坡音乐家协会。这是一个包含了歌词创作、音乐创作、表演、出版以及各种不同呈现方式的协会,为本地音乐家提供了一个在艺术上能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支援的协会。李煜传也被推选为第一届音乐家协会会长。在他任内,以他个人与其它音乐团体之间良好的关系,联合合唱总会、作曲家协会以及其他不同的文艺团体,主办了多场音乐会。直到2016年,才由傅春安接任会长,而他也受委成为名誉会长,继续为本地乐坛作出贡献。

另一个与李煜传有着深厚渊源的团体是合唱总会。合唱总会前身是合唱协会,再往前推是“十五合唱团”及“十一合唱团”。1980年,音乐家李豪、李煜传和丁祝三在一次受邀出国到马来西亚担任合唱评审的归途中,大家余兴未了,兴致勃勃地商议成立了“十一合唱团”,由李豪合唱团、星市合唱团、艺术合唱团、佳音合唱团、人协合唱团、乐乐合唱团、电台合唱团、青声合唱团、新声合唱团、后备军协合唱团、国家剧场俱乐部合唱团和教师合唱团等十一个单位组成,第一届会长是李豪。1994年十一合唱团倡议举办以华文歌曲为主的“合唱节”,并由各合唱团每年轮值主办。90年代初期李煜传接任,成为第二届会长。

由于后来参加十一合唱团的合唱团体逐年增加,1996年“十一合唱团”改名为“十五合唱团”,继续主办合唱节。数年后“十五合唱团”又改名为“合唱协会”,在李煜传会长的领导下继续主办合唱节、多届亚洲歌曲比赛、名家独唱晚会、新马声乐大奖赛、亚洲合唱交流大汇演。2003年联合合唱协会属下合唱团在滨海艺术中心主办盛大的“千人大合唱”,为本地合唱事业攀上另一个高峰。2010年“合唱协会”再改名为“合唱总会”。每年都在滨海艺术中心音乐厅举行盛大的联合音乐会“滨海欢歌”。我也有幸指挥东艺合唱团及福建会馆合唱团参与了几次演出。

2019年合唱总会主办的“国际华文合唱节”,参与的合唱团就多达18支队伍:中华校友会合唱团、丹戎巴葛民众俱乐部乐龄合唱团、乐友合唱团、中正校友会合唱团、华星音乐协会合唱团、南侨校友会室内合唱团、南洋客属总会合唱团、安溪会馆合唱协会、星市音乐会合唱团、歌弦合唱团、艺星合唱团、艺术合唱团及育英校友会合唱团等。

乐坛上的不倒翁——李煜传

80年代的作曲家协会理事会

这些年来李煜传在教学上也花了不少心血,许多本地的小提琴演奏者都出自他的门下。他主办过很多场学生音乐会,也曾经带领学生乐队出国表演和旅游,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和体验。上世纪80年代我在国家剧场华族舞蹈团属下成立了一支可以为舞蹈伴奏,也可独立呈献音乐会的中西混合乐团,其中的西洋弦乐组组员,大多是李煜传的高足。这些乐员很多至今仍活跃于乐坛。

· 新加坡首部古装歌剧《灵芝姑娘》 ·

李煜传不止在歌曲创作方面极为丰富多产,也不断尝试以新形式创作。他值得一提的创作之一,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新加坡第一部古装歌剧《灵芝姑娘》。这部轰动一时的歌剧由国家剧场信托局主办,于1973年10月15日及16日在维多利亚剧院公演。编剧、作词是黄世荣,作曲李煜传,乐队分谱李雪岭,导演王秋田,主要演员:饰演灵芝姑娘的杨惠敏、饰演书生的应兴棠、饰演太监的孙真福。其他知名演员还有苏明洲、洪再全、翁明正、周毅敏、梁扬成等。该剧由国家剧场合唱团演唱,国家剧场华乐团伴奏,李煜传亲自指挥,所有的演唱者、表演者可说是一时之选。除了歌剧《灵芝姑娘》以外,1985年李煜传应新加坡文化部的邀约,创作了组曲《新加坡河,母亲的河》。这首史诗式的大合唱成为他创作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随后他也写下了芭蕾舞剧《骄傲的青蛙》。

乐坛上的不倒翁——李煜传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