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株猴痘目前正在好幾個非洲國家傳播。(路透社)
「麻煩但可以應付」的病毒
自從世界衛生組織8月14日將猴痘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衛生事件」後,猴痘已經在非洲好幾個國家傳播,以中非株猴痘(Clade 1)為主,瑞典和泰國目前也各自出現一起中非株猴痘病例。
新加坡目前還沒有中非株猴痘病例,截至9月4日,新加坡今年通報的14起猴痘病例,都屬於症狀較輕微、傳播力較弱的第二分支(Clade 2)病毒。
即便如此,仍不宜掉以輕心,衛生部長王乙康昨天(9月4日)召開記者會,說明新加坡針對猴痘的應對措施。
冠病疫情以來,大家對「口罩」和「密切接觸者」這些詞彙已經耳熟能詳,王乙康談及應對猴痘的措施時,不免也用上了它們,但強調這次的情況跟冠病疫情大不相同。
按猴痘特徵制定措施
王乙康在記者會上指出,各種病毒的特徵都不一樣,因此「千萬不能掉入以相同方式應戰的陷阱」,也就是說,不能只是沿用應對冠病疫情的對策。
衛生部長王乙康(穿短袖上衣者)主持了9月4日的記者會。(聯合早報)
根據目前的醫學證據,猴痘主要通過密切身體接觸傳播,不像冠病通過受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產生的飛沫傳播。
因此,當局一旦發現疑似病例,將啟動相關程序,追溯密切接觸者,並將其送往隔離設施隔離21天(與猴痘潛伏期相似),過程中也無需使用類似「合力追蹤(TraceTogether)」的科技解決方案。
基於相同原因,當局目前不建議身體健康者戴口罩。
為醫護人員與密切接觸者接種疫苗
疫苗方面,本地目前使用的雙劑量天花疫苗(JYNNEOS)是一種減毒活疫苗(非複製型),已獲准在新加坡用於預防猴痘和天花。
衛生部將為兩群人接種疫苗:接觸猴痘風險最高的醫護人員,以及確診猴痘病例的密切接觸者。
由於中非株猴痘的傳播力「遠遠不如」流感和冠病等呼吸道病毒,當局暫不建議進行全民範圍的猴痘疫苗接種。
衛生部也在9月4日發布的文告中指出,由於新加坡截至1981年初仍強制兒童接種天花疫苗,45歲以上的國人仍對猴痘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新加坡目前使用的雙劑量天花疫苗。(路透社檔案照)
此外,幼兒園和學校現有的傳染病(例如手足口症)措施仍然適用,包括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對學生進行症狀篩查,以及相關的疫情管理措施(包括隔離、追蹤接觸者、場所消毒,以及為了遏制疾病傳播臨時關閉班級或學校等)。
中非株猴痘(Clade I)目前在非洲傳播,新加坡雖沒有直飛航班,但病毒隨時都可能登陸本地,我國港口和機場已設立體溫檢測站,檢測從疫區入境的旅客。
旅客入境時也須申報有關猴痘病症和旅遊史,若有疑似病例將送往醫療機構隔離檢測。
樟宜機場設立體溫檢測站,為來自有猴痘傳播風險國家的旅客和機組人員進行體溫和目視檢測。(聯合早報)防疫措施可隨疫情改變
王乙康也指出,隨著猴痘疫情演變,世界各國對猴痘有更深入的了解,新加坡所採取的防疫措施也可能改變。
例如,若有證據顯示猴痘能通過空氣傳播,衛生部將考慮要求公眾在搭乘公共運輸或身處人潮擁擠的室內空間時戴上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