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团队,预算也很有限(相比之下,OpenAI迄今为止已筹集了140亿美元)。但是SEA-LION团队负责人达里厄斯·刘认为,对于翻译引擎而言,规模并不总是越大越好,而且东南亚人不能依赖西方科技公司的善意。“如果西方国家决定关闭他们的模型怎么办?”他问道,“如果你的语言是泰语、马来语、泰米尔语或他加禄语,你就会被排除在外。”
即便在人工智能热潮之前,新加坡就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数字枢纽之一。该国通过25条海底电缆与世界其他地区高度连接,并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再增加14条电缆。但如果新加坡要继续作为全球数据中心繁荣发展,城市国家必须建设更多的数据中心——这对于一个土地稀缺、能源昂贵且全年炎热的岛屿来说并非易事。
目前,新加坡拥有超过70个数据中心和1.4吉瓦的容量。2019年,政府宣布暂停新建数据中心,原因是担心它们占用的空间和消耗的电力。结果,运营商急忙在马来西亚和印尼建设数据中心,这两个国家非常乐意接受他们的投资。今年5月,新加坡发布了一项新的路线图,允许新增高达530兆瓦的容量。但为了获得政府批准,新的数据中心必须符合更为严格的可持续性和绿色能源标准。
数据中心公司SMC的联合创始人蒂姆·罗森菲尔德看到,新加坡的资源限制是激发创新的那种限制。罗森菲尔德和他的同事在一家名为Firmus的澳大利亚工程公司开发了一项技术,使用液体浸没冷却GPU,而不是传统设施中使用的耗能大的空气冷却。Firmus建造了称为HyperCube的浸没式冷却池,可以在标准货柜中安装并运送到世界各地。2023年6月,Firmus与新加坡大型数据中心运营商ST电信媒体全球数据中心合作成立了SMC,该公司正在新加坡和其他亚洲地区的ST电信媒体设施中改造HyperCube。根据计算能力消耗的主要基准,HyperCube可以将数据中心的能源使用和碳排放降低高达50%。
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校长西蒙·切斯特曼同时也是AI Singapore的高级总监,他认为新加坡的适度规模促进了公私部门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在一个尚未正式实施人工智能监管的国家尤为重要。切斯特曼表示,新加坡正在寻找一种介于美国、欧盟与中国之间的治理模式:美国倾向于市场主导的增长而避免监管;欧盟则优先考虑数据隐私;而中国强调社会稳定与国家控制。对于新加坡来说,挑战在于既要避免监管不足,这会使公民处于风险之中并损害公众信任,又要避免过度监管,这可能会吓跑外国合作伙伴并抑制创新。这个城市国家或许永远不会成为一个AI超级大国,但它可能有助于说服世界,在大数据时代,小国也能有大作为。
如果您或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