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達達利一帶剛滿五年最低居住年限的Alkaff Vista項目已經出現五宗轉售組屋交易,價格介於93萬7500元至120萬元。(海峽時報)
作者 侯佩瑜
據建屋局10月1日公布的數據,今年第三季(7月至9月)的組屋轉售價環比增加2.5%,是自2022年第三季以來的最高漲幅,交易量也增加約20%,達8035宗。
轉售組屋的平均價格上漲2.9%,至62萬9856新元。 另外,百萬轉售組屋議題近月持續受關注。
今年前三季有747宗百萬組屋交易,已超過去年全年469宗的紀錄。單在7月,就有120間轉售組屋單位以百萬元以上的價格成交,是單月首次破百間。 分析人士預計,百萬組屋交易將繼續穩步上升,今年成交量可能會超過1000間。
比達達利Alkaff Vista第106A座組屋剛滿五年最低居住年限,一間五房式組屋剛在9月21日以120萬元轉手,凈賺76萬元。
新加坡的組屋房價貴嗎?新加坡人還負擔得起嗎?
大部分新加坡人的答案相信是:負擔不起。
政府的答案則是:新加坡公共住房的房價收入比,相對其他國家來得低,我們的房價在人們可負擔的範圍內。
所謂房價收入比,是以一個城市的房價中位數除以家庭全年收入中位數來計算(46萬1289/97萬124=4.7),數值愈大表示當地房價的可負擔能力愈差。
無獨有偶,建屋局(10月2日)再「追加」一個文稿,引述兩份分別在5月和6月就已公布的報告,只為了告訴新加坡人:
新加坡的公共住房被兩份國際住房報告評為「可負擔得起」,可負擔程度在全球名列前茅。
冷飯重炒,難道就為了安撫大家的情緒?
2024年8月,宏茂橋3道第422座兩個打通的相連單位,剩餘53年屋契,以132萬元售出,創宏茂橋新紀錄。(新明日報)
第一份報告:新加坡人不吃不喝3.8年就能買得起一套住房,全球擁屋率最高達89%
美國智庫Demographia今年5月發布的《2024年國際住房負擔程度調查》,覆蓋了8個國家的94個城市,包括美國,中國(只調查了香港),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加拿大,愛爾蘭和紐西蘭。
計算出各地家庭需要多少年的家庭總收入,才可成功在當地買到一個單位。 這份調查已經連續第20年進行。
新加坡公共住房的中位數倍數(median multiple),從2023年的5.3,減至最新的3.8,排名第11,較去年晉升36個名次。
這意味著,在新加坡,一個家庭假設不吃不喝,平均3.8年就能買得起一套住房。
Demographia指出,把首次購屋者享有的住房津貼和補貼納入考量後,新加坡的指數今年有所進步。 不過,在Demographia的定義里,房價中位數倍數要低於3才算是負擔得起,受調查的8個國家,沒有一個城市達標。新加坡屬於些許負擔不起。
總體來看,新加坡的排名高於美國紐約、英國倫敦、紐西蘭奧克蘭、加拿大溫哥華、澳大利亞雪梨,以及香港等城市,但低於美國匹茲堡(Pittsburgh)、底特律(Detroit)、俄克拉荷馬城(Oklahoma City)、辛辛那提(Cincinnati),以及加拿大的埃德蒙頓(Edmonton)。
全球房價最負擔得起的城市,主要來自美國。(Demographia)
香港擁有全世界最貴的房價,連續14年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城市。
由於去年香港樓價大幅下跌,中位數倍數由2023年的18.8,下降至今年的16.7,意味市民要不吃不喝16.7年才能供完房貸。
同一份報告也指出,新加坡在94個城市中的擁屋率最高,達89%。
第二份報告:新加坡公共住房在亞太區中屬於最負擔得起
女皇鎮一帶的組屋。(聯合早報)
另一方面,由美國非盈利研究組織城市土地學會(Urban Land Institute)在今年5月發表的《2024年亞太住房可獲得性指數》,新加坡公共住房的房價收入比,在11個亞太國家的48座城市中是最低的,也就是最負擔得起的。
報告共研究亞太11個國家和地區的48個主要城市,包括新加坡、澳大利亞、日本、韓國、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和菲律賓。
報告說,本地組屋的平均價格約為46萬美元(約62萬新元),本國家庭年收入中位數則為約9萬7000美元。新加坡政府組屋的中位數售價是家庭收入中位數的4.7倍。
根據城市土地學會的標準,比例少於五就代表房價是負擔得起的。
除新加坡組屋外,澳大利亞珀斯和墨爾本的公寓也達標,分別為3.9倍和4.9倍。
城市土地學會亞太區高級顧問李建學早前告訴《聯合早報》說,雖然珀斯公寓的平均價格與家庭年收入中位數比例的倍數低於新加坡政府組屋,但這類住宅僅占當地住房的16%,並不能反映城市的住宅可及性。 新加坡的鄰國馬來西亞則是5.5倍。
相對而言,深圳和北京房價分別是當地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的32倍和28倍,是地區最難實現擁屋夢的兩個城市。其次是馬尼拉、胡志明市和香港,都在25倍左右。
同樣的,這份報告也指出,受益於政府組屋政策,新加坡人最容易擁有住房,擁房率接近90%。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今年8月,後港21街第231座雙層公寓式單位日前以115萬元賣出。(新明日報)
建屋局說,本地絕大多數的轉售組屋是人們負擔得起的,轉售價格非常高的組屋在所有轉售交易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
「在過去的一年半里,百萬組屋只占轉售交易總量的2%。在四房式及更小單位的轉售交易中,成交價超過100萬元的不到0.5%。」
當局也說,政府也將繼續確保房地產市場與經濟基本面保持一致,並密切留意市場,準備在必要時採取行動,以維持穩定和可持續的房地產市場。
建屋局也提醒,房地產市場經歷周期性的波動,若高價買房,在市場下行時或遭受損失。當局呼籲購屋者謹慎考慮自身的長期財務情況和住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