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些建筑,虽然被拆除,但最终重新选址/在原址上重新盖了起来。只是,和很多人的记忆有些出入。
比如旧国家图书馆,建于1960年的和现在的外貌不太一样,是用红砖建起来的。作为本地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它于2004年3月31日关闭拆除。
图源:mothership
还有旧国家体育场,地点倒是和现在的没区别。
但是,曾几何时,这里是新加坡举行国庆庆典的地方。1973年体育场正式开幕后,它见证了18次国庆庆典、三届东南亚运动,以及数不清的足球比赛。
当时,加冷地铁站外步行排队去参观国庆庆典的人潮的景象,以及著名的“Kallang Roar”,或许现在还会让不少人记忆犹新吧。
图源:The Online Citizen
2)那些已经消失/快要消失的特色文化
建筑总有一点会拆除,但让很多新加坡人不舍的,还有一些文化的离去。
坐上新加坡观光三轮车,曾经是慢悠悠地探索新加坡市中心景区的最佳方式。只可惜,政府去年已经停止发放运营牌照了。
图源:CNA
伴随了我们无数个炎炎夏日的冰淇淋车,不论是组屋区还是乌节路CBD都有。但这个牌照无法被继承,政府现在也不再发新的了。
也就是说,久而久之,随着现在的人逐渐不干这一行,这个新加坡街头特色一景,也迟早会消散在风中。
还有一些在本地年轻人没有兴趣做的,家族传承了几十上百年的行当,现在也面临岌岌可危的境地。
然而从曾经的“过新年、做新衣”到现在的“过新年、买新衣”,一字之差的背后却是一个传统行业的落寞——裁缝。
图源:早报
洋服店、修表行、修车行......似乎这些名词,在新加坡逐渐成为了一个个不具备现实意义的、书本上冷冰冰的词语。
曾经在新加坡遍地开花的洋服店,图源: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
但不可否认的是,时代在发展,新加坡在进步,过度沉湎于过去,并没有什么意义。
没有了马场,新加坡会建更多房子,让更多人能够“居者有其屋”。
新加坡正在创造,属于这一代人的历史记忆。星耀樟宜、滨海湾花园、乃至未来雄心勃勃的“长岛”计划,都让新加坡能够继续走在时代的前沿,不至于被过去的牵绊拖住后腿。
椰友们,你们还喜欢这样的新加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