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醫療體系又將迎來一個重要升級:政府正在積極推動精準醫療,並計劃將其納入終身健保的承保範圍。
精準醫療被認為是未來醫療的重要方向,衛生部也有意接受終身健保諮詢委員會的建議,允許國人動用終身健保和保健儲蓄來支付津貼後、獲得批准的精準醫療療法費用。這一舉措意味著,新加坡不僅關注醫療的普及性,更在追求醫療技術的前沿發展。
衛生部長王乙康在「衛生與生物醫學大會」上就此發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精準醫療正逐漸成為臨床實踐的主流,但全球目前還沒有任何醫療保健融資體系是專門為全面資助這類療法而設立的。這意味著,精準醫療的費用目前仍然較高,如果不及時將其納入國家醫療保障體系,可能會導致醫療資源分配不公,甚至形成「富人專屬」的局面。這種不平等會在未來進一步加劇醫療護理的差距。
那麼,什麼是精準醫療?它是通過分析個人基因、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為每個患者量身定製的治療方案。與傳統醫療的「通用方案」不同,精準醫療可以為每個病人提供更精確的治療方式,從而提高治療的效果,減少副作用。對於患有癌症、心臟病等複雜疾病的患者,精準醫療無疑帶來了更大的治療希望。
不過,精準醫療的發展也面臨挑戰,特別是費用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政府要提前規劃,並且以可持續的方式推動精準醫療的普及。王乙康在大會上表示,新加坡正在本地加大投資,力求在不久的將來開發出更具成本效益的精準醫療治療。這意味著,未來的精準醫療不僅能夠縮短生產時間,還可以降低整體治療成本,從而讓更多人能夠負擔得起。
在社交媒體上,不少人對這個政策方向表示期待。大家普遍認為,精準醫療是未來醫療的趨勢,而將其納入終身健保和保健儲蓄體系,意味著普通民眾也有機會享受這一先進的醫療服務。有網友指出:「以前聽到精準醫療,總覺得離我們普通人很遠,現在有了政府的支持,真的覺得這個未來離我們更近了。」也有一些人關注到醫療資源平等分配的問題,認為這次的政策調整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醫療護理的不公平現象。
當然,推動精準醫療不僅僅是為了追求技術上的突破,背後更關乎醫療公平性。王乙康也特別提到,如果精準醫療只讓一小部分富裕群體受益,那麼醫療體系的公平性將受到嚴重衝擊。而通過將精準醫療納入終身健保,新加坡希望確保更多的國人,無論經濟狀況如何,都能獲得相應的治療機會。
新加坡醫療系統曾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評為亞洲最有效的醫療衛生系統之一,全球排名第六。
新加坡醫療體系能達到「花小錢辦大事」的效果,得益於政府嚴格執行的「轉診」制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病去診所,大病去醫院"。一般來說若非緊急情況,病患都需要持有診所醫生的推薦信才可以預約醫院中的專科醫生。這種做法可以減輕醫院的負擔,避免醫療資源擠兌的風險。
一、新加坡診所
診所是病患接觸醫療服務的第一道關口,類似於國內醫院的門診部。在新加坡,診所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綜合診所(Polyclinics) 和 家庭醫生診所(General Practitioners Clinics, GP Clinics)。
綜合診所(Polyclinics) 由政府運營,專為公民和永久居民提供服務,並給予一定的醫療費用折扣。因此,前來就診的患者較多,導致排隊等待時間通常較長。這些診所適合尋求經濟實惠醫療服務的患者,但可能需要多花一些時間等候。
另一方面,家庭醫生診所(GP Clinics) 由私人經營,收費相對較高,因此前來就診的人數較少,等待時間也短一些。對於那些希望迅速見到醫生、且對費用不太敏感的患者來說,GP診所是更快捷的選擇。
新加坡醫院
在新加坡,醫院主要分為公立醫院、私立醫院和社區醫院。這些醫院各自承擔不同的功能,既有應對各種疾病的綜合醫院,也有專注特定領域的專科醫院,共同構成了新加坡完善的醫療體系。
新加坡的公立醫院共有8所,包括6所綜合醫院、1所婦幼醫院和1所精神病院。綜合醫院提供多學科的住院和專科門診服務,並設有24小時急診科,能夠應對急症和複雜病情。此外,6個國家專科中心專注於癌症、心臟、眼科、皮膚、神經科學和牙科保健領域,確保患者在這些專科得到最佳的治療。而在急症護理方面,新加坡還擁有9家私立急症醫院。
床位分配方面,公立醫院的床位數量占約80%,而私立醫院則占20%。公立醫院作為公共醫療設施,患者能夠享受不同程度的政府補貼,因此相對費用較低,但由於患者較多,往往需要預約和排隊。通常,除非是急診,公立醫院不接受不預約的病患。
相比之下,私立醫院依賴患者的保險和自費支付。雖然費用較高,但私立醫院的環境和服務質量更好,病患人數相對較少。因此,私立醫院的等待時間較短,患者可以更快地獲得治療。對於那些尋求更優質醫療環境和服務,且能夠負擔較高費用的患者,私立醫院是一個理想的選擇。
新加坡政府的醫療保健體制也獨具匠心,提出了「S+3M醫療保險體系」,即政府補貼(Subsidy)、保健儲蓄(Medisave)、終身健保計劃(Medishield Life)以及保健基金計劃(Medifund)四者相結合,控制醫療保健服務的供應以及對公共醫療保健機構補貼的方式,降低民眾醫療保健費用。
政府補貼(Subsidy)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新加坡政府按照門診和住院兩種類型來為病人提供財政補貼。其中,就門診看病而言,政府為成年人補貼50%,對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和65歲以上的老人補貼75%。而對於住院患者,根據住院條件的差別,病房分A、B1、B2、C四個等級。對各等級病房的補貼率分別為0、20%、65%和80%。如果每次總住院費超過500新元(C級)至1000元(B2級),即可啟動保健儲蓄。
保健儲蓄計劃(MediSave)
保健儲蓄計劃(MediSave)是新加坡政府為所有公民和永久居民設立的一項強制性個人儲蓄制度,旨在幫助國民支付醫療費用。這項計劃通過個人和僱主的共同繳費,建立一個專門用於支付醫療開支的儲蓄帳戶,保障個人和家庭成員的醫療需求。
MediSave帳戶的資金主要用於支付住院費用、購買醫療保險以及某些門診費用。除了為本人使用外,MediSave還可以為直系親屬(如配偶、父母和孩子)支付在本地醫療機構的醫療費用。主要適用於公立醫院和一些獲得批准的私人醫院,無論是住院治療還是特定的門診服務,MediSave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繳費方面,MediSave帳戶的資金由雇員和僱主共同繳納。根據政府規定,不同年齡段、不同收入的員工繳費率有所不同,確保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政府為每個MediSave帳戶設定了最低和最高儲蓄額,如果帳戶存款超過上限,超出的部分將轉入個人的中央公積金(CPF)的其他帳戶,而不是繼續存入MediSave。
為了確保MediSave的使用合理且可持續,政府制定了詳細的使用指南,並根據醫療環境的變化和國民的醫療需求定期調整政策。這不僅確保了醫療費用的可負擔性,還有效防止了過度醫療的發生,避免MediSave帳戶中的資金過快耗盡。
此外,MediSave帳戶內的資金還可以在特定情況下與直系親屬共享使用。這意味著,若家庭成員之間有一方需要醫療資金,另一方的MediSave帳戶也可以提供支持。不過,政府對這類跨帳戶的使用進行了嚴格監管,確保MediSave帳戶的資金主要用於必要的醫療支出。
終身健保計劃(MediShieldLife)
健保雙全計劃(MediShield)創建於1990年,這是一項基本的、低費用的醫療保險計劃,其實施理念是幫助那些需要長期治療的患者或所需巨額醫療費用的重大疾病患者。長期治療的患者需要承擔高額的醫療費用,這不僅會增添家庭開銷,而且會耗盡保健儲蓄金。
所以,健保雙全計劃可以保障這一群體仍然能夠獲得醫療衛生服務。其實,健保雙全計劃自動覆蓋全體國民,除非個人要求退出,90%以上的民眾參保,但新加坡政府仍在努力提升覆蓋面,爭取全民參與。
新加坡公民或者永久居民可以用MediSave戶頭的存款去投保,可以報銷在新加坡的部分住院與手術費用。
健保雙全計劃在2015年底被全新的終身健保取代,MediShield升級為MediShieldLife計劃。不過,作為一項基本的個人醫療保險,MediShieldLife提供的只是最基礎的保障,所以,新加坡政府允許公民與永久居民向保險公司購買個人醫保IP(Integrated Plan)來補全醫保保障。
保健基金計劃(MediFund)
保健基金計劃是新加坡政府在1993年設立的一個捐贈基金,幫助那些已經得到保健儲蓄計劃和健保雙全計劃補償之後仍然無力承擔醫療費用的貧困患者。這些捐贈基金的收入會分發到公立醫院,無法自行承擔住院費用的新加坡人可以申請保健基金的援助。每個醫院都設有保健基金委員會,負責審批和發放。
保健基金計劃使新加坡最貧困人群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醫療服務保障,該計劃構成他們最後的安全屏障。在籌資方面,起初新加坡政府注入2億新元資金,並根據實際情況向保健基金撥款。後來,為了提升保健基金使用的針對性,在此基礎上再行成立銀髮族保健基金(Medifund Silver)和少兒保健基金(Medifund Junior),以保障老年人群和少兒權益。
享有保健基金資助的患者必須是新加坡公民,患者及其家庭只有在接受政府補貼、使用保健儲蓄和健保雙全計劃之後仍然無法承擔醫療費用,並在保健基金指定的醫療機構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