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早期從事音樂活動的人,特別是從事華樂和華語合唱的音樂家,他們默默耕耘,在沒有外來支援的條件下,為新加坡的音樂事業做出了無私的奉獻。近90高齡的齊文洋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齊文洋
齊文洋1934年8月5日出生於馬來西亞丁加奴州一個名為龍運的小鎮。他在當地的光華小學念書時,有一位老師很會唱歌,同學們經常纏著要他唱歌,特別是那首《夜半歌聲》。老師就說:「哦,你們要買葡萄給我吃我才唱。」結果同學們真的買了葡萄給他,他就唱了。其實老師並非貪吃葡萄,而是利用這樣的機會啟發同學們對歌唱的興趣。
齊文洋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迷上了歌唱。他覺得老師的歌聲很動聽,希望自己也能唱得像他一樣好。那時候小學也有音樂課,唱的是《西風的話》《茉莉花》《杜鵑花》等類似的歌曲。
1950年齊文洋移居新加坡,在中正中學分校上中學一年級,是個超齡生。當時的中正中學在音樂教學方面有許多名師,比如丁祝三、李豪、姚平、許建吾(詞作者),後來還有田鳴恩、陳毓申等。所以齊文洋有更多機會接觸這些音樂名師,學習不同的歌曲,特別是當時著名的藝術歌曲。1955年齊文洋參加中正中學合唱團,得到該團指揮田鳴恩的指導,過後繼續跟陳毓申學習。
中正中學當時屬名校,學生活動非常活躍。在眾多老師的指導下,齊文洋更加堅定了走歌唱之路的信心。上世紀50年代成立的新聲合唱團,齊文洋也加入了。團員大多數是在職人員,有很多是專業人士,每個星期天都排練。那時候他還小,在團里打雜,老師在團里是義務的教導。除了學習歌唱技巧以外,齊文洋也學到了如何組織和帶領合唱團。當時團里也不乏後來在歌唱藝術上頗有建樹的歌手如:李三峰、陳仰厚等。
50年代尾60年代初,新加坡經歷了一場動亂以後,成立了許多新的學校:如華僑中學、德新中學、德明中學、華義中學等。齊文洋念高三那年,因為政治動亂和學運,他沒有參加考試,但愛才的王厚仁校長卻推薦他到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學習。
大學深造後 才華漸施展
齊文洋到了台師大,開始正規地學習聲樂、語文(義大利文及其他外文)、教育等。第二年他主修聲樂,師承留學義大利的女高音鄭秀玲教授,後來又跟隨留學日本的張振南教授學習。他4年後畢業,於1962年拿到文學系的文憑,又到新加坡大學進修,1970年榮獲新加坡大學教育文憑。
大學畢業時的齊文洋
他回到新加坡做了老師,後來又被調到課外活動中心ECAC(Extra Curriculum Activity Centre)當指導員(Instructor),任務是到不同學校指導同學們唱歌,成立學校合唱團。
1988年,齊文洋受時任部長王邦文的邀請,到頤年中心指揮合唱團。該合唱團的前身是時任政務部長陳志成在惹蘭勿剎(Jalan Besar)聯絡所創立的合唱小組,那時候齊文洋剛從英國回來,就在那裡教唱歌,他有一個規定:雖然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的國家,他教一些外文的歌曲,但總要騰出時間教唱華文歌。提到現在許多年輕合唱團不唱華語歌,齊文洋對此不敢苟同。他認為做人不能忘本,不管外國藝術歌曲有多好聽,華文華語才是我們的根。
齊文洋說:「這一生中最尊敬的人,是已故的前詞曲作家版權協會會長曾貴明先生。曾先生是本地文化人,生前為新加坡的樂壇、文化圈做出許多貢獻,深得本地文化界的尊重和敬仰。曾先生早年在野馬哈公司任總經理,也曾任國家劇場信託局董事。」
2017年,曾貴明在當詞曲版權協會主席的時候,國家劇場俱樂部在主席趙慕華的支持下,由詞曲版權協會贊助國家劇場俱樂部創辦了一個聲樂訓練班,地點在蒙巴登聯絡所的藝術活動中心,邀請王素珊、吳傑和齊文洋三位為歌唱班導師,吸引了許多很有才華的青年才俊參加。這個聲樂課程深受喜愛歌唱的人的歡迎,也造就了許多歌唱人才。課程完結後還特地主辦音樂會,讓歌唱班的學員有機會登台演唱,對整個歌壇起了一定的影響。
2017年8月25日,國家劇場俱樂部為13位青年歌手及國家劇場俱樂部少兒合唱小組在南洋藝術學院李氏基金劇場主辦了結業首演,向大家展示這個聲樂訓練班的成績。可惜曾貴明先生在同年12月4日逝世以後就停辦了。
齊文洋說:「我在歌壇活躍幾十年,參加過許多音樂會演出,也經常帶合唱團到其它的國家表演,同時堅持唱本地人創作的歌曲。我要感謝李煜傳、郭永秀、李伍華、周炯訓等作曲家為我們寫了許多好聽的歌曲,對他們花了很多時間為新加坡樂壇盡心盡力、默默耕耘的精神非常感動;更要感謝曾貴明先生在歌唱方面和主辦音樂會方面給予我的幫助,他全無私心,對本地音樂工作者能幫就幫,對我們的樂壇的貢獻有目共睹。」
擔任多間中學指導 成立青聲合唱團
齊文洋曾受聘擔任新加坡社會發展部文化事務處音樂組聲樂顧問多年。1983年至1985年受聘擔任新加坡廣播電台歌唱訓練班導師,多次受邀擔任馬來西亞全國文藝歌曲獨唱及合唱訓練班導師,以及任馬來西亞全國文藝歌曲獨唱及合唱比賽評審。齊文洋也曾負責指導及指揮華中初級學院、南洋初級學院、安德遜初級學院等合唱團多年。
在所有齊文洋指導過的團體中,必須特別提一下青聲合唱團。1973年底五校聯合合唱團演出成功,掀起同學們對合唱的濃厚興趣,因此成立了校際合唱團,由當年新加坡的中學合唱團中唱得比較好的學生精選而成。當年校際合唱團有相當高的演唱水平,本來歌唱藝術與教育掛鉤是很好的事,可惜後來教育部決定放棄校際合唱團,不再讓他們繼續隸屬教育部。團員們不甘就此解散,到校外自己註冊成立了一個新的合唱團——青聲合唱團,那是1976年9月的事。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齊文洋到台灣演出,與時任總統馬英九合影
青聲合唱團由一群熱誠的年輕人組成,邀請齊文洋為導師及指揮。他們為本地慈善機構、文娛場所、電視節目等演出,受邀到香港、台灣、泰國、菲律賓、中國等地演唱,深獲好評。這些年來青聲合唱團經歷風風雨雨,一路走過幾十年,也換了指揮。他們曾邀請中國著名合唱指揮曹丁、楊鴻年等來客卿指揮,仍然保持活躍,每年繼續舉行音樂會。近日我受邀在新加坡藝術學校(SOTA)音樂廳聆聽青聲合唱團的演唱,激越的歌聲、愛樂的初心,大家仍然是寶刀未老,而且又招募了一批新團員,演唱也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齊文洋當年在校際合唱團解散後,能夠與團員共同組織這樣的一個合唱團,這也是對新加坡樂壇的一個貢獻。
青聲合唱團培養出許多優秀歌手
青聲合唱團培養了相當多的歌唱能手,如游吟四重唱中的4位男生:葉順雲、陳銘孝、丁友岩和張振興。還有我特別欣賞的鋼琴伴奏曾培雙,幾十年如一日免費為青聲合唱團伴奏,現任指揮陳銘孝也是當年青聲的團員之一。
2023年10月21日青聲合唱團紀念成立50周年的演唱,特邀齊文洋客卿指揮《去到那百合盛開處》,接受現任指揮陳銘孝獻花
2023年10月21日,我受邀在新加坡藝術學校(SOTA)聆聽青聲合唱團紀念成立50周年的演唱。他們特別請齊文洋來客卿指揮其中的一首曲《去到那百合盛開處》。由於齊文洋不良於行,只能坐著輪椅指揮。早期的人都特別有情有義,這群「老學生」很多都到了「知天命」或「耳順之年」,卻還能不忘師恩,邀請老師來客串,這份情懷現代人恐怕已經少有了。
不管是指揮校際合唱團、青聲合唱團或頤年中心合唱團,齊文洋沒有拿過一分錢,都是義務擔任指導,這在現代人看來是很奇怪的一件事。顯示出那個時代的人,為了文化藝術的傳承,為了心中的信念,毫不計較個人得失。環視今日的音樂界,有多少人能夠做得到呢?
齊文洋告訴我:當年新馬之間的合唱團經常有交流、聯繫,而且互相拜訪,聯合主辦音樂會。馬來西亞經常會邀請新加坡的合唱團到馬來西亞各地演出,新加坡的合唱團也會邀請馬來西亞的合唱團來這裡演唱。當時的新馬合唱界,非常活躍。大家一心一意為了推廣合唱藝術以及華語合唱的傳承,從不計較個人利益。齊文洋感嘆地說:「現在不一樣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很少有交流,是因為觀念已經不同,即使是業餘的團體,大家都注重個人得失,不賺錢的事不幹,所以很多事都幹不了。」
齊文洋祖籍河南,他的太太龔彩鸞祖籍是河北,他倆在馬來西亞丁加奴出世,後來又移居到居鑾。年輕時他們都在新加坡中正中學受教育。畢業後龔彩鸞回到居鸞,在中華小學擔任音樂老師,齊文洋在那裡遇見了她,兩個人就結婚了。婚後齊文洋到新加坡當老師,龔彩霞為了能靠近新加坡,就在新加坡對岸的寬柔中華小學教音樂。她也愛唱歌,後來頤年中心合唱團成立,她也成為團員。他倆可說是夫唱婦隨,一起浸淫在音樂的海洋中。可惜龔彩霞在2010年7月22日仙逝了。
四口之家(左起:太太龔彩霞、大女兒齊念慈、二女兒齊念恩、齊文洋)
齊文洋和龔彩霞膝下育有二女:大女兒齊念慈,二女兒齊念恩。兩個女兒深受父母親的影響,從小學音樂。齊念慈的鋼琴、歌唱及樂理都考到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八級文憑。早年許多音樂會中,我經常看到齊念慈在台上為合唱團、獨唱者伴奏,有時候也聽到她獨唱。小女兒念恩則遠在英國工作。
獲頒傑出貢獻獎及公共服務獎章
四年前齊文洋的脊椎骨旁的血管爆裂,這條血管影響了兩隻腳的正常功能,只能坐輪椅。還好雙手與常人無異,熱愛合唱藝術的他,仍然堅持每個星期到頤年中心與合唱團排練。
近年來齊文洋也在家裡教唱歌。他一向提倡藝術歌曲流行化,流行歌曲藝術化,所以教藝術歌曲也教流行歌曲。每三個月他就為學生舉辦一次交流會,大家一起互相切磋交流。有時也帶他們到馬來西亞吉隆坡,與愛唱歌的朋友交流歌藝。
2016年,齊文洋榮獲「音樂傑出貢獻獎」,與頤年中心合唱團全體團員合影
由於齊文洋對本地歌唱事業的貢獻,新加坡詞曲版權協會於2016年頒發給他「音樂傑出貢獻獎」。現在他是新加坡頤年中心合唱團指揮,也是新加坡留台大專校友會會長。
齊文洋指揮合唱團超過百場以上,包括國內和國外的音樂會。其中令他難忘的一場是:1996年由大眾學佛研究會主辦、光明山普覺寺及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贊助的「佛韻交響之夜」音樂會。120人氣勢磅礴的合唱團,由弦樂團伴奏,分別由李煜傳與齊文洋指揮。
1994年齊文洋榮獲新加坡共和國總統所頒發的公共長期服務獎章(PBS)。幾十年來他指揮過許多學校合唱團,培育了不少音樂人才。他曾擔任過新加坡十一合唱團工委會主席及合唱協會會務顧問多年,並曾受委為新加坡文化部聲樂組顧問。回顧這幾十年來走過的路,齊文洋和許多早年從事合唱藝術的音樂家一樣,可說是孜孜不倦、無怨無悔。也因為他們這一代的音樂家一路走來,嘔心瀝血,不計得失的付出,才有了今天新加坡音樂的盛況。
(作者為本地詩人兼作曲家)
(本文首發於《源》167期,文章版權歸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源》雜誌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使用,歡迎朋友圈分享。欲閱讀更多《源》雜誌文章,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註冊成為《源》雜誌會員,即可閱讀更多精彩文章。為感謝讀者支持,即日起只要註冊帳號,便可享有一年的免費電子版雜誌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