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在1964年由時任美國總統詹森設立的節日,是為了提高人們對視障人士的關注,宣揚這群人對社會和經濟的貢獻。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新加坡有超過4萬名視障人士。
儘管政府近年來推出不少無障礙設施,協助視障人士在社區里獨立生活和安全出行,但一些視障人士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直言:
許多公共場所和民眾仍無法接受他們的「忠實夥伴」——導盲犬。
導盲犬猶如視障人士的雙眼,時時陪伴在側,為他們指引方向。
正因如此,新加坡多數店家和公共運輸工具都「破例」開放給導盲犬。
根據快捷交通系統法令,除了導盲犬和警犬,其餘動物一律禁止使用巴士和地鐵。
根據國家環境局條例,小販中心、咖啡店、食閣和公共食肆也不允許動物進出,只有導盲犬例外。
但它必須戴上註明「導盲犬工作中,請勿打擾」的鞍具,並時刻待在主人身旁。
患上末期青光眼的Sebastian Quek(49歲)告訴《海峽時報》,當他帶著導盲犬Vogue外出,七成的時候都會被公共場所拒於門外。
他舉例,最近到一家快餐店用餐時,一名食客上前告訴他,店裡不允許寵物進入。
「我向他解釋Vogue是受過培訓的導盲犬,但他仍堅持要我離開,因為狗毛會到處亂飛。」
Sebastian Quek補充說,一些餐館聽說他有導盲犬,都直接拒絕讓他訂位;一些私召車司機抵達後看到他身旁的導盲犬,也會直接開走。
歧視事件太頻繁 多年來毫無進展?最廣為人知的「導盲犬拒入」風波,要屬新加坡殘疾女泳將孫錦雯與她的導盲犬Orinda了。
患上杆錐細胞退化的孫錦雯(27歲)曾於2020年和2023年在社媒上發文,投訴Subway快餐店和Rocky Master咖啡座歧視視障人士和導盲犬。
事後,Subway對該名無禮的職員採取行動,並向孫錦雯致歉。
2023年,孫錦雯帶著導盲犬光顧Rocky Master,卻被告知只能在戶外用餐。
這次,她決定拍下與咖啡座員工對峙的過程,不料視頻卻在網上引起兩極化反應。有部分網民批評她做法偏激,有羞辱員工之嫌。
孫錦雯當時辯解:
「這類歧視事件發生得太頻繁了。我能理解餐飲業者需要時間了解導盲犬條例,但這些年來似乎都沒什麼進展。」
不過,她之後也拍攝視頻向咖啡座員工公開道歉,並承認早前的做法有欠妥當。
訓練導盲犬需兩年時間 費用可高達5萬新元新加坡導盲犬協會總經理羅芊玲認為,與西方城市不同,新加坡人對動物的接受度普遍不高。
「很多人怕狗,平時接觸大型導盲犬的機會也較少。」
羅芊玲坦言,在協助視障人士與導盲犬配對和適應的過程中,也遇過不少拒絕讓導盲犬進入的店家。
「大概每五家就會有一家拒絕,理由一般是擔心其他顧客不高興。」
羅芊玲說,導盲犬不是一般的狗,而是經過嚴格訓練的工作犬。訓練一隻導盲犬平均需要兩年時間,費用可高達5萬新元。
「合格畢業」的導盲犬,除了能幫助視障人士外出上班上學和逛街用餐,也聽得懂許多口令,例如「找座位」、「找電梯」等。
遇到障礙或需要拐彎時,它也會引導主人停下,以免發生危險。
羅芊玲解釋,視障人士要領養導盲犬,除了愛狗和擅長使用白杖外,還須證明自己擁有良好的定向行動、生活圈子活躍,而且經常外出。
導盲犬與它的主人也須經過至少半年的磨合期,走路的步伐和速度都要相互適應和調整,才能成為「最佳拍檔」。
羅芊玲建議,若在路上遇到導盲犬,可參考以下幾項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