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就業難?為什麼新加坡沒有出現「畢業即失業」現象?
疫情後,全球不少國家的就業市場面臨嚴峻挑戰,尤其是應屆畢業生找工作變得更加困難。然而,新加坡卻展現了不一樣的畫面,鮮少出現「畢業即失業」的現象。這背後,有幾個關鍵因素解釋了新加坡為何能保持這樣的就業優勢。
新加坡政府在疫情期間和之後,推出了一系列就業支持計劃,如**「技能創前程」(SkillsFuture)計劃和就業支持計劃(JSS)**,以確保企業穩定運營、減少裁員,並鼓勵僱主為員工提供再培訓。這些政策不僅幫助了企業,還為畢業生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使他們更具競爭力。
新加坡的教育體系一直以來都注重與就業市場的緊密結合。學校與行業的合作關係使得畢業生在學校期間就能獲得相關實習機會,甚至一些行業認證課程,幫助他們無縫銜接到工作崗位。此外,新加坡的大學和理工學院與本地和國際企業有著緊密的合作,這樣的產業對接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習和就業機會。
新加坡注重經濟多元化,不依賴單一行業。儘管疫情對旅遊、航空等行業造成了嚴重打擊,但科技、金融、醫療保健等行業在疫情後需求強勁,為畢業生提供了新的就業選擇。同時,新加坡的創業氛圍也越來越濃厚,政府通過多種方式支持年輕人創新創業,提供更多元的職業選擇。
新加坡的社會保障體系相對完善,政府也對失業者提供了多種援助,如再培訓、就業輔導等。這些舉措不僅減少了失業率,也幫助年輕人在短時間內找到合適的工作。
新加坡的就業市場相對靈活,許多企業在疫情後迅速適應遠程辦公、靈活工作安排等新模式。這種轉變為求職者,特別是應屆畢業生,提供了更多選擇和機會。數字化的發展也加速了新興產業的崛起,為年輕人創造了大量新職業。
之所以相對較少出現畢業即失業的情況,是由於新加坡的教育體系注重培養實用技能和適應職場需求的能力。學生在學校中接受全面的教育,包括學術知識、技術技能和職業發展方面的指導。這使得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更具競爭力,能夠迅速適應工作環境。
新加坡政府鼓勵和支持學生參與職業培訓和實習項目,以提升他們的就業競爭力。學生有機會在實踐中學習,並獲得與實際工作相關的經驗和技能,這有助於他們順利過渡到職業生涯。
新加坡的勞動力市場相對靈活,適應性強。這使得就業機會更多樣化,能夠為畢業生提供更多選擇和機會。政府也積極推動創業和自主就業,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發展的途徑。
新加坡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支持就業,特別是針對年輕人的。這包括提供就業諮詢和指導服務、設立職業中心、推動企業與學校合作、提供財政支持等。這些舉措有助於幫助畢業生更好地進入就業市場。
從一些數據來看,前年5月到去年4月間畢業的私人學校畢業生,有將近六成在畢業六個月內找到全職工作,比前一年的調查高出14.5個百分點。
2023/24年私校畢業生就業調查顯示,前年5月到去年4月間畢業的私校生在六個月內找到工作的比率達86.5%。其中,60.9%找到全職工作;另外20.5%找到兼職或臨時工;其餘5.1%則從事自由時間工作。另外,調查也顯示,找到全職工作的私校畢業生,月薪中位數達到3200元,比本地大學畢業生的4200元少,但比服完兵役的理工學院畢業生多400元。
雖然本地去年就業人數的增長創紀錄也高於疫情前的水平,不過,人力部表示,今年勞動市場的增長勢頭將減緩,近期裁員人數增加也意味失業率可能攀升。
人力部公布的勞動市場預估數據顯示,總就業人數因冠病疫情在2020年大幅縮減後,在去年大幅增加23萬1700人,這個增幅是前所未見的,也比疫情前的水平高出3%。
去年全年的失業率達到2.1%,顯著低於2021年的2.7%;居民和公民失業率分別為2.9%和3%,同樣低於前年。
去年全年的裁員人數為6450人,比前年的8000多人少了許多,也低於疫情前的水平。
總的來說,新加坡通過政府的有效干預、教育和就業市場的緊密結合、多樣化的經濟結構,以及強大的社會保障,確保了即使在疫情後的就業困難環境下,年輕人仍能順利進入職場,避免了「畢業即失業」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