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隔壁住的是怎樣的鄰居?」
在開始寫這篇文章前,我問了身邊幾位朋友,結果卻令人意外。
一位住在公寓的朋友告訴我,他完全不認識鄰居,偶爾在電梯里碰到人,也不確定那是否是鄰居;而另一位住在組屋的朋友則說,雖然見過鄰居,但也只是停留在禮貌性的「Hi」、「Bye」,笑一笑而已。這種「互動」多半是因為天天在走廊上見面,不打招呼實在有些尷尬,但彼此從未深聊。
最近,一則新聞引發了我的思考:一名17歲的青年因企圖在淡濱尼西鄰里中心發動襲擊而被捕。有位朋友突然問道:「你覺得他的鄰居會知道他是這樣的人嗎?」
這個問題讓我們不禁一愣,深感害怕。是啊,隔壁住著的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
曾經的鄰里情
幾十年前,這個問題可能根本不會存在。如果你在那個時代問起「你認識鄰居嗎」,大多數人都會覺得有些可笑,怎麼可能不認識呢?不僅認識,甚至能清楚記得鄰居親戚的住址。如果鄰居父母外出,孩子還會到自己家吃飯。這種鄰裡間的關懷和照顧,如同《論語》中所言:「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有信,鄰里方能和睦。」
然而,今時不同往日。隨著城市化的推進,鄰里之間的距離不再只是物理上的,更是心靈上的。作為記者,我接觸的第一批新聞,便是關於鄰里糾紛:A抱怨鄰居B家養的花招來蚊蟲,而B則指責A故意潑髒水到她家門口,雙方互不相讓,報警紀錄一疊。至於噪音擾民、煙霧侵擾、雜物堵塞走道,甚至樹枝伸進隔壁家導致官司不斷……這樣的新聞讓人不禁感嘆:鄰里關係似乎成了現代社會的一道 「難題」 。
儘管調查顯示,新加坡有八成居民希望與鄰居和睦相處,但現實卻是,多數人選擇與鄰居保持距離。「誰知道隔壁住的是什麼樣的人呢?」這種心態,使得人與人之間漸漸生疏,鄰里情愈發淡薄。
現代都市中的鄰里情
相比之下,或許是因為我出身鄉村,又或許是性格使然,我不僅認識我的鄰居,甚至很享受與他們聊天的過程。在我們搬離武吉班讓之前,隔壁的年邁夫婦含淚送別我,他們感慨道:「以後沒有人陪我們聊天了。你知道嗎?你陪我們聊天的次數,比我幾個兒子加起來還多!」 這句話讓我既感動又惋惜。
搬到新家後,我依然樂此不疲,不僅與新鄰居打成一片,還把舊鄰居介紹給了他們。每逢佳節,幾家人一起拜年,互相慶祝,宛如一家人一般。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時就是這樣簡單而溫暖,哪怕一開始只是偶然的相識,卻能逐漸演變成真摯的友誼。
為什麼我們能成為朋友呢?或許是因為古人所說的「遠親不如近鄰」吧。正如孟子母親為了讓兒子有好的成長環境而三次搬家,這樣的鄰里選擇影響深遠。而今天,我們的友誼不僅限於文化背景,無論是本地人還是新移民,只要願意敞開心扉,生活中的每一天都能因為鄰里的關懷而更加美好。
重新審視鄰里關係
華人傳統中,強調鄰里關係的重要性,比如,「孟母三遷」、「擇鄰而居」、「遠親不如近鄰」等古訓,無不在提醒我們鄰里相處的智慧。然而,在現代都市中,隱私和自我保護似乎成了主旋律。雖然居住空間更加緊湊,但人與人之間的心卻變得更遠,鄰里之間的關係日益淡薄。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不禁想問,在讀這篇文章的你,是否知道隔壁住著怎樣的鄰居?也許,你只需要一次簡單的問候,就能打開一扇新的友誼之門。或許,在不經意之間,你會發現,鄰里之間的相互關懷,能帶給你意想不到的溫暖和快樂。
請點擊《城市呼吸》系列報道,閱讀更多文章。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