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首次为新加坡最高龄且仍活跃创作的艺术家林子平举办特展《我画故我在》。
这场双语展览将带领观众追溯这位103岁画家的艺术演进历程,展出 50多件精选画作,包括来自艺术家个人收藏、新加坡公共典藏,以及总统府珍藏的一幅新加坡河景作品。
全面展现了这位百岁艺术家毕生的创作历程和对艺术的全情投入。展品包括速写、 书法,以及水墨和油彩作品,时间跨度从他1946年初入艺坛,直至2023年近期完成的大作,完整记录了林子平的艺术生涯。
展览还呈现了林子平画室及其友人的珍贵档案文献,与画作并列,编织出一条平行叙事。此外,观众还能首次观看由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于2013年拍摄的两段艺术家创作纪实影片。
从作品中回味新加坡昔日的日常生活场景,陶醉于他从东南亚及更遥远的异地他乡带回的壮丽风景,感受林子平豪迈而风情万种的水墨作品,包括他独特的“糊涂字”书法风格。
对水墨画和书法媒介孜孜不倦的创新求变,把古早技艺和对当代时宜的切合,通过各种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的对话,做到巧妙地融合,使林子平在新加坡的艺术史上占据特殊的位置。
这次展览揭开这名百岁艺术家多元而动态的创作轨迹背后令人动容的故事,以及友情、游历和对创作自由 不懈的追求对他的影响。
林子平的创作生涯与艺术演化并非直线推进,因此次项展览通过三大主题环节来陈述他的艺术实践的转变:从大坡到小坡、世界有多大,以及自在天地。
从大坡到小坡:透过林子平的视角,陶醉在新加坡早年风貌的怀旧场景中,了解他对本土文化的 影响
“从大坡到小坡”部分的装置视图
新加坡生气勃勃的日常生活风貌是林子平最钟爱的创作题材。这当中包括大家熟悉的新加坡河、 苏丹回教堂、咖啡店,以及湿巴刹。这个环节让观众一览新加坡从大坡到小坡的历史街区的景色;这两个年长华人社群惯用的俗称,指的是从今天的欧南园至甘榜格南的整个地区。
除了这些画作,观众也能见到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剪报和照片,记录艺术家创作生涯中这些难以磨灭的时刻。其中部分照片是在林子平的书房中寻获,照片中观看场景的视角和他的 作品相互吻合。
世界有多大:林子平创作的原动力以及海外习画带来的灵感
“世界有多大”部分的装置视图
除了新加坡的日常生活场景,林子平的灵感也来自于与各艺术团体的艺术家朋友们一起到各地去 进行艺术考察之旅。展览的第二个环节和主题继续探索大坡和小坡以外的地区,包括东南亚和欧洲的各个地方。
这些作品凸显林子平多元的绘画风格,并展 现了他将水墨画传统沿用到西洋风景画和媒材的高超技艺。
自在天地:林子平的自设规范与独特艺术风格
“自在天地”部分的装置视图
展览的第三个环节和主题是林子平对艺术创作自由的追求,以及他为自己设下的艺术规范,而这些都植根于他的审美意识和创作方法。在他产量丰硕的创作生平中,林子平的艺术风格的进化, 最先始于具象绘画,而后发展成融合各种艺术媒材的视觉特征所得出的表现形式。这种对于探索 和表达形式的自由的追求,最终让他开创出他独有的“糊涂字”风格。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